
(創新絞胎瓷)

(仿古絞胎瓷)
絞胎瓷的前生
絞胎陶瓷是中國,是河南鞏義窯與當陽峪窯窯工的發明創造,是世界陶瓷之林的神妙之花。
宋元以降,絞胎陶瓷在中國日漸走向式微,命若游絲,乃至在鞏義、在當陽峪窯故地,不幸失傳。絞胎陶瓷怎么絞的、怎么燒的,無人曉。
絞胎技法不傳,已有600年矣。
失傳600年的絞胎技藝,竟然率先在東瀛日本復活。
將中國絞胎陶瓷介紹到日本的,是日本古陶瓷收藏家杉山、古陶瓷研究專家小山富士夫。就此,古代中國獨一無二、已經失傳的這一瓷種,在日本掀起波瀾,并在上世紀40年代,在東瀛落地生根、開花結果。
絞胎,不但最終成為日本陶藝界引以為榮的一種技法,而且還有了一個日本名字,曰“練上手”。
20世紀,一批以“練上手”著稱的陶藝大師,漸次而生,尤其是松井康成(1927年~2003年)、伊藤赤水,在國際陶藝界享有盛譽,在日本被認定為“人間國寶(重要無形文化財保持者)”。
日本復活絞胎,不是燒瓷,而是制陶——以絞胎技法技藝,打造現代陶藝作品。
“日本多以陶創作,絞胎瓷作品很少。松井康成晚年由絞胎陶轉向絞胎瓷創作,是其絞胎藝術走向輝煌的重要標志。”河南省工藝美術協會副理事長、現代絞胎陶瓷藝術大師楊峽先生說,“在中國,由陶而瓷,從鞏義窯走到當陽峪窯,上下幾百年;在日本,由陶而瓷,是由松井康成一人完成的。概而言之,由陶而瓷,這一向前演進,是自然而必然的。”
從上世紀50年代起,陳萬里、馮先銘、葉民3位著名考古學家,到當陽峪窯遺址進行田野考察,此后當陽峪絞胎瓷開始為學界所認識、所了解;步入上世紀80年代后,40年代前后出現的盜掘熱,因為收藏熱起,再度猖獗,當陽峪窯遺址表層上的殘瓷碎片,幾乎被收藏愛好者席卷一空。
但是,獨步天下的絞胎瓷技藝,依然無人問津。
柴戰柱先生自幼喜愛書畫,稍長愛上收藏,尤其喜歡古陶瓷收藏,且被當陽峪絞胎瓷的獨特魅力所征服。不過,與絕大多數收藏愛好者一樣,他僅藏有絞胎古瓷殘片,無緣收藏絞胎古瓷整器,更不曾想過自己會投身復活絞胎古瓷的千秋大業。
一件非常偶然的事情,改變了他的想法與命運。
一次,他在北方某座城市的古玩市場,遇到一個熱情健談的古瓷收藏愛好者。交談中,得知他是焦作人,那人隨緣道:1949年前,焦作是全國四大煤都之一;古代焦作,是全國四大瓷都之一;當陽絞胎,是古代焦作稱雄全國、一枝獨秀的絕活兒。
接下來,那人的一句玩笑,刺痛了柴先生:“絞胎瓷,好玩意兒,可惜沒的燒了!看來咱們的老祖宗聰明,他們扔掉不玩的玩意兒,咱們后人想拾,都拾不起來!”
作為焦作人,眼睜睜地看著一枝獨秀的絞胎技藝,永久消失在當陽峪古窯的地平線上,真的是一種恥辱。 2000年,他多方籌資50多萬元,注冊成立焦作市金谷齋文化藝術傳播有限公司(焦作市金谷軒絞胎瓷藝術有限公司前身),開始復燒絞胎之瓷。
絞胎瓷已有今生
恢復失傳幾百年的絞胎技藝,談何容易!
特別是在尚未改革開放的1975年,不知外面世界的當地百姓,想要復活絞胎瓷,只能蠻干!
為了復燒新絞胎,他們高價收購絞胎古瓷,將其擊碎,觀察它的“斷茬”。
“1957年,修武縣在當陽峪村建陶瓷廠……1975年,廠里著手研究恢復透花瓷(絞胎瓷)。當時完全沒有任何資料可供參考,成立試驗小組后,便在當陽峪村民手中高價收購了一個小缽,將其打破了一片,從斷茬上觀察其條紋、紋樣。
通過推斷分析其花紋形式、泥料結構、工藝流程,經過先后幾百次試驗,當年終于按這個紋樣制出了產品。后來又擴大品種、式樣,其中幾件產品獲得了獎項,《河南日報》曾在第一版以《失傳千年的絞胎瓷新生》為題作了報道。”
修武縣陶瓷廠前副廠長袁志泉先生在《說說當陽峪窯與恢復透花瓷》中這樣回憶道,“1976年,(我)被廠里推薦為工農兵學員,進入北京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學習陶瓷工藝,學期二年。1978年畢業后,又參加了河南省二輕局在禹縣神鎮舉辦的學期為四個月的陶瓷工藝學習班,聘請中央工藝美術學院教授講課。
在學習班上,安排禹縣人做鈞瓷產品,臨汝人做汝瓷產品,洛陽人做唐三彩,叫我做透花瓷。我怕給廠里造成泄密,便推說不會做。中央工藝美術學院的高莊教授看出我思想上有顧慮,便說這其實沒有啥,說他1963年在江蘇宜興就做過絞胎瓷。
我說我們的透花瓷是用金屬模具軋制成型的,他說這樣做不行,就把他制作的一套工藝流程又教給了我。我學會后,便回廠里按照這個工藝流程做了一把透花茶壺,作為學習班的畢業設計……
后來,我制作的‘纏枝牡丹瓶’被評為1987年度河南省陶瓷藝術設計一等獎,并獲得了榮譽證書。”
“蠻干”當然不行
機緣巧合的是,1981年,北京故宮博物院珍藏的兩件當陽峪宋代絞胎瓷,引發中央工藝美院梅健鷹教授(中央大學藝術系畢業、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碩士,曾任中國陶瓷美術學會副理事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陶瓷系主任,著有《中國陶瓷發展簡史》、《我國傳統陶瓷藝術風格》、《色彩原理及其在陶瓷上的應用》等)的興趣。
之后,他親臨當陽峪,考證、試制絞胎瓷,對失傳的絞胎瓷工藝中幾種不同的絞胎紋理,進行研究開發,成功復活了絞胎瓷技藝,不但仿造的當陽峪絞胎瓷以假亂真,而且通過創新,驚現于人們面前的絞胎藝術瓷,更為異彩紛呈,光彩奪目。
絞胎瓷在它的故鄉消失600多年后,又在它的故鄉起死回生。
梅健鷹是新中國第一代陶藝家的杰出代表,他曾談及中國陶瓷藝術的價值趨向:“我們祖國有著優秀、豐富的陶瓷遺產。好的傳統應該繼承,要徹底了解民族傳統及地方特色,更好地向傳統及民間藝人學習。但是繼承傳統不等于抄襲,主要是在傳統的基礎上來創新。”
回望這段歷史,1986年出版的《修武縣志·陶瓷》這樣寫道:“建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當陽峪名瓷的恢復與發展。
1975年至1978年,在‘工業學大慶’運動中……(修武縣陶瓷廠)把恢復失傳數百年的‘絞胎瓷’列為廠內重點攻關項目,專門成立了試驗小組,參考‘絞胎瓷’古瓷片,成功地制作出絞胎瓷器。
新恢復的絞胎瓷,繼承了傳統工藝,花樣眾多,格調新穎,色彩絢麗,品種齊全,不僅有二龍戲珠掛盤、孔雀開屏掛盤等裝飾觀賞瓷,而且有茶壺、茶碗、茶盤、小碗及筆筒、墨臺等生活、文化用品瓷。
1982年,‘絞胎瓷’部分產品在廣州交易會第一次展銷,深受中外客商歡迎,很快被搶購一空。
焦作當陽峪絞胎瓷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孟凡斌先生說:梅健鷹的絞胎瓷藝術作品,而今要價在100萬元上下;上世紀80年代前后的絞胎陶瓷,一只小碗,也在3萬元上下。
在“工業學大慶”運動中復燒的絞胎瓷,因尚無市場的支撐,很快敗落。
“當時生產的東西就很少,保存到現在,完整的東西也就更少了;與絞胎古瓷相比,它也多不到哪里去了。【原標題:絞胎瓷的前世今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