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陽嗩吶屬木制雙簧管樂器,它的音量大,音質明亮、粗獷,演奏方便,善于表現熱烈奔放的場面及大喜大悲的情調。
1606年,沁陽人樂圣朱載堉用科學的方法闡明了十二平均律,解決了歷代眾說紛紜的“旋相為宮”難題,并改良了嗩吶的發音位置,在嗩吶八音孔的基礎上研制出“三眼管子”,為我國民族管樂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朱載堉還擔當沁陽嗩吶演奏的領班人,他在九峰寺創建了“金鼓會”,每逢農歷九月二十三,各地的嗩吶班都要在這里聚會。在朱載堉的影響下,懷慶府一帶的嗩吶班逐漸增多,明未清初時的“同樂會”、“賈家班”,清至民國時的“麻金班”、“毛旦班”、“銀河班”等在當地影響很大。沁陽流傳著“大花轎、麻金吹,麻金不吹不結婚”,“閨姑女、門婿到,毛旦不吹不上轎”的俗語。沁陽境內的嗩吶整體上可分為四大家兩大派。以沁河為界,分為沁北派和沁南派,兩派演奏風格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