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是大宋文化的發源地,其厚重的歷史文化應予以發掘保護。只可惜,至今我們對大宋文化淵源多出自古老開封的認識還不夠深刻,和龍馬精神息息相關的包拯手書碑《龍馬負圖處》就是開封十分珍貴的文物遺產。
在開封市北清真寺院內,現珍藏有全國罕見的宋朝嘉祐年間包拯手書的篆字石碑。該方石碑為橫批形式,長100厘米,寬50厘米。石碑上面刻著“龍馬負圖處”5個梅花篆字,每字六七寸,落款是“嘉祐二年三月龍圖閣學士知開封府包拯”,每字大約一寸,筆功渾厚有力。該碑明代時被收藏在開封東北劉莊一帶的倉頡廟中,明末清初被發現于開封西北的黑池一帶,現鑲嵌在開封市北清真寺院內卷棚的北墻上。《龍馬負圖處》石碑是至今發現包拯留下的兩處手跡之一。
“龍馬負圖” 是何含義?據西周文王《周易·系辭上》記載:“河出圖,洛出書,圣人則之。”西漢經學家孔安國在解釋《尚書·顧命》中說:“伏羲王天下,龍馬出河,遂則其文以畫八卦。”其中伏羲是上古時期炎黃的先祖,也稱“天皇”或“天王”;“龍馬”,傳說是天地間的精靈,也有人認為它是河馬、犀牛一類大型水中動物;河圖是龍馬或神龜背部自然形成的圖案。傳說伏羲通過對圖案認真觀察和對自然界事物的認識,發現了日月星辰運轉、季節氣候變化、草木興衰等規律的八卦圖,古代天文、地支、歷法、中醫、宗教等文化的“根”都源自河圖。
1057年,剛剛任開封府知府的包拯為什么要寫下這一墨寶呢?
這應和當時大宋王朝的歷史文化背景密不可分。宋真宗在大宋皇宮內建有以“龍圖”之名設立的龍圖閣,還將宋太宗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圖畫、祥瑞等文化物品收藏于龍圖閣內。后來,宋仁宗趙禎又設立龍圖閣學士的榮譽虛銜,包拯則被任命為龍圖閣直學士。不管是龍圖閣,還是龍圖閣學士,都應出自著名的華山道教學者陳摶所著《易龍圖序》。
北宋初期,陳摶曾多次到宋都開封,相傳他受到過倉頡廟《倉頡造字碑》內涵的啟迪,發現了“五行”等天地變化的內在規律。他提出的“河圖”叫做《龍圖易》。“龍圖”包含在“河圖”之中,是上古傳說“龍馬負圖”和“神龜馱圖”的簡稱。進而創造出“河圖”、“洛書”的外在圖形,掌握了“龍(河)圖”變化學說,使上古時期流傳的“河圖”和“洛書”真正變成了世人能看可讀的“圖十書九”的形式。
據說陳摶是舉薦大宋真宗皇帝繼位的功臣。宋太宗趙光義晚年,為立太子的事心急如焚,宋太宗崇尚道教,認為唯有道教大師陳摶能預言人間禍福,特邀請他來決斷此事。宋太宗對奉詔前來的陳摶說:“我正為立太子繼承皇位人選一事而煩惱不堪。襄王元侃寬容慈愛,有帝王之度,但不知福分如何,還煩先生到襄府一看。” 陳摶領命而去,但剛到襄府門前就回來了。宋太宗聽人稟告陳摶沒進王府就返回,便問陳摶:“先生為何沒有進去就回來了?”陳摶說:“老夫已看過,襄府門前來回奔走的人都有將相之福,何必再見襄王呢?”這表明陳摶對襄王立為太子的充分認可,使猶豫中的宋太宗打定主意,立襄王元侃為太子。襄王就是大宋王朝第三代皇帝宋真宗趙恒。
宋真宗即位后,為表彰陳摶舉薦有功和發現“龍圖”學說的功績,以“龍圖”之名在大宋皇宮內設立龍圖閣,將宋太宗御書、御制文集、典籍、圖畫、祥瑞等文化物品收藏于龍圖閣內。宋真宗得到“河圖”后,還想得到“洛書”,不久就發起了人造“天書”祥瑞的活動,足見“河(圖)洛(書)”文化對宋真宗的深遠影響。宋仁宗趙禎登基后,為了尊重先祖的圣意,特意設立龍圖閣學士的榮譽虛銜,表示對文化學者的尊崇。宋仁宗深知包拯不但是為國盡忠的國家棟梁,而且知識淵博,于1052年封包拯為龍圖閣直學士,1057年任命包拯為開封府知府。如今在市博物館珍藏的《開封府題名記》碑上,刻有183個知府名字和上任年月,包拯名下注有“嘉二年三月龍圖閣直學士權知”14個小字,時間和《龍馬負圖處》落款是一致的。這說明包拯剛到開封府時就揮筆寫下了“龍馬負圖處”5個字。包拯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當上京官,重任在肩,志在勵精圖治,用龍馬精神管理好京城。他可能是在此背景下揮毫書寫“龍馬負圖處”5個字激勵自己的工作,更好地傳承中華歷史文化。宋仁宗在位42年,也是北宋王朝9位皇帝中執政時間最長的皇帝。那時開封的人口已超過了100萬,可謂盛世盛都。大宋王朝是中國封建王朝的頂峰,讓開封人值得驕傲的是大宋王朝成立的所在地就在古都開封。
有裴湘的《浪淘沙》為證:
萬國仰神京。
禮樂縱橫。
蔥蔥佳氣鎖龍城。
日御明堂天子圣,朝會簪纓。
九陌六街平。
萬國充盈。
青樓弦管酒如澠。
別有隋堤煙柳暮,千古含情。
包拯的手跡,還有一處在廣東省肇慶市七星巖公園。宋慶歷二年(l042年)三月九日,包拯與廣南路提點刑獄周湛及同提點刑獄錢聿,一起游覽了高要縣石室,即七星巖石洞。石室是一座著名的天然洞府,稱“石室洞天”,壁上刻有歷代墨客騷人的詩詞、題名。他們游覽后題了名,以志紀念。包拯的小幅題名在石室東壁,題字內容為“提點刑獄周湛同提點刑獄錢聿知郡事包拯同至慶歷二年三月初九日題”,字體清癯,端勁峭拔,頗能體現他的個性與為人。此處的包拯手跡現在仍然保存完好。
以上兩處是包拯流傳至今的罕見的真跡,彌足珍貴。筆者建議要充分利用開封珍貴的歷史文化資源,把包拯手書碑《龍馬負圖處》做成拓片,絹綾裝裱,用設計精美的禮品盒進行包裝,將其開發為旅游紀念品。理由如下:一是包拯為家喻戶曉的世界著名人士,包拯的手跡大家都會喜愛。雖然國內現保存有兩處包拯真跡,但廣東省肇慶市七星巖公園保存的僅僅是簽名,而開封市北清真寺保存的是包拯真跡的書法作品。二是《龍馬負圖處》表現的是龍馬精神,龍馬精神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所崇尚的奮斗不止、自強不息、進取向上的民族精神。龍馬是炎黃子孫的化身,代表了華夏民族的主體精神和最高道德,包含了大宋歷史文化內涵。三是有時代氣息,2014年是馬年,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將在開封舉辦,而將其作為旅游紀念品非常有紀念意義。
包拯手書碑《龍馬負圖處》是開封大宋文化珍寶,應為開封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作貢獻。作者: 張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