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十四年(1641)正月,李自成起義大軍攻克洛陽殺了福王以后,浩浩蕩蕩向豫東進發(fā),攻打河南首府開封。
開封地處中原,為兵家必爭之地。祟禎自然要有重兵把守,就是周圍各個縣城也都有屯兵,一但開封吃緊,便于增援解救。李自成要攻打開封,必須首先掃除各路援兵。事實并不象崇禎想的那么好,行將滅亡的明朝政權(quán),大有土崩瓦解之勢。李自成一路東進,各個縣城開城相迎,不戰(zhàn)而降,很快來到開封。一支義軍越過開封,進兵陳留,以斷東路援兵。
明陳留的知縣李呈祥,是山西溫州人,舉人出身。他足智多謀,心狠手辣,為人奸詐。他原是省城要官,由于官運享通,年輕氣盛,與巡撫鬧得不和,被貶到這個彈丸小縣任個縣令,家眷還在省城。他探知李自成進兵陳留,不寒而栗,戰(zhàn),內(nèi)無兵力;降,又慮全家性命,左右為難。但憑著他的機眢奸詐,總有妙策。權(quán)衡利弊,他認(rèn)為降不如戰(zhàn),如若抵抗到底,既使粉身碎骨,也落得個“忠君”“報國″,一身“清白。”所以,他決定破釜沉舟,決一死戰(zhàn)。為了守住陳留,他事先兩路派人救鍰;一路到開封找陳永福,一路到朱仙鎮(zhèn)找左良玉。既便援軍不到,對官軍也是個精神支柱。
農(nóng)歷二月,乍暖還寒,李知縣不顧城頭的寒風(fēng),親自帶兵登上城頭督戰(zhàn)。城下義軍密密麻麻,蜂擁而上,云梯林立,城陷在即。明軍兵見勢膽怯,一片驚慌,紛紛要求保命投降。這時,陳知縣號令:“凡言降者斬。”說:“我軍官兵勿需憂慮,闖賊雖多,乃烏合之眾,我乃大明官兵,訓(xùn)戒有素,且有開封重兵作后盾。朱仙鎮(zhèn)有左良玉屯兵,我們一但吃緊,他們便立即增援,我兵要力戰(zhàn)堅守,萬無一失。各位務(wù)必聽我號令,要他闖賊有來無回。”而后將身邊的貼身護士外號神箭手——謝三王叫到旁邊,伏首貼耳,如此這般的安排一番!便命人打出一面白旗,傳下話來:“請你們闖王答話,我知縣李某開城投降,迎摟闖王。”
李自成的大菅設(shè)在陳留城西南角不遠(yuǎn)的桃花洞,他正在與各位將領(lǐng)內(nèi)議軍機大事,忽聽前方秉報,李知縣打出白旗,請闖王回話。李自成哈哈大笑說:“量他彈丸小縣也不敢抵抗,諸位我們一起受降去。李自成來到城下,見城門大開,城頭上飄一面白旗,便下令義軍進城。這時城頭上李呈祥問話:“城下站的那位將軍可是闖王?”李自成抬頭對城上說:“正是自成。”城頭上李呈祥便說:“下官李呈祥愿降,闖王受下官一拜……”李呈樣雙手抱拳,李自成還以為李呈祥作揖見禮,萬沒想到李呈祥袖下一支暗箭飛來,正中左眼,大叫一聲“不好,轍!”各位將領(lǐng)慌忙護著闖王,急令撤軍。但是,已經(jīng)晚了,城上雷木滾石如風(fēng)沙彌漫,似急雨堆下,義軍呼喊慘叫,死傷無數(shù)。
李呈樣在省城為官,傲慢奸詐,得罪不少人,到陳留任知縣,唯恐有人暗中行刺,故以優(yōu)厚待遇“三顧茅蘆”,到小謝莊將謝三王請來,作為自己的護衛(wèi)保鏢。這謝三王是小謝莊的一家財主,小時書讀不迸,專意習(xí)武射箭,有一箭雙雕神箭手的美稱。只是整天流流蕩蕩,不做正事,一個家業(yè)蕩盡,連一日三餐就混不到。不想正好遇見這位知縣大人厚愛,深感知遇之恩,因此,言聽計從,誓死保主。他練得一手的好箭法,立射、臥射、蹲射,仰射、背后射,箭無虛發(fā),百發(fā)百中。這天李呈祥命他躲在身后,借他抬手作揖之機,火速搭弓射箭,他以為這一箭必要闖王的命,義軍就不攻自退了。
其實,李自成是詐中暗箭,當(dāng)暗箭飛來,他聽到風(fēng)聲,將頭一偏,暗箭擦耳而過。回到桃花洞大營,李自成窩了一肚子氣,想不到一個彈丹小縣的縣令竟使義軍死傷如此慘重。他一方面痛恨自己麻痹大意,一方面發(fā)誓不殺盡明官兵死不冥目。他立即下令,調(diào)集二十門大炮,對準(zhǔn)陳留西南城墻開炮。二十門大炮一齊開火,頓時將西南城墻打得一片火海,煙霧騰空。接著命令義軍進城,搜到官兵,格殺勿論。官兵們聞風(fēng)而逃,由全城各個角落一直逃到城東北角,便被義軍全部殺光。傳說直殺得血流成河,直到現(xiàn)在生長的格巴草還是紅色的。駐守在開封的官兵聽說李自成的將士發(fā)誓賭咒:要把官兵殺光,死人也要剁三刀。所以開封城官兵堅守不降,致使李自成圍攻不下,才有三打開封。
后來歷次到陳留來做知縣的修筑成墻,屢次修筑,總是不直。百姓傳說:“這是義軍的冤魂把城墻推歪了,咋著也壘不直,后來就流傳為一個歇后語,有什么事不值過,便說:“陳留的城墻———不直(值)。”一直流傳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