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繁塔的故事
2013/8/29 9:38:2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明太祖朱元璋和歷代皇帝一樣,妃子難以勝數,兒女也成群結隊。他生怕將來兒子為爭奪天下而互相殘殺,重演唐朝“玄武門之變”的悲劇,因此采納了軍師劉伯溫的主意,把太子朱標留在身邊,其余的兒子全都分封到各地為王,廣賜良田,不理軍政。諸王對于中央猶如眾星拱月,既可以鞏固一統江山,又可以打消他們爭奪皇位的野心。
明太祖到了晚年,太子朱標忽然得急病死了,打亂了他的精心安排。按照“父死子繼”的規矩,將來應由長孫朱允繼承皇位。這一來倒叫朱元璋心里犯開了嘀咕:允是個乳臭未干的娃娃,他一旦登上大寶,能壓得住陣腳嗎?他的叔叔們能服服貼貼不鬧事嗎?老頭子最擔心的一個是封在北京的老四燕王朱棣,一個是封在開封的老五周王朱肅。這兩個兒子文韜武略皆備,曾追隨他南征北戰,為建立朱家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要是他倆在他百年之后覬覦皇位,大動干戈,明朝江山將要毀于一旦。這時候,那些開國元勛、賢臣謀士,早讓他挖空心思趕盡殺絕,隱患固然消除,但也無人為他分憂了。他苦思冥想,決定親自帶著長孫允和監察御史王樸,秘密到北京和開封巡視,只要發現誰有異心,就斷然處置。世上沒有不透風的墻,周王朱肅和燕王朱棣都得到了父皇要來巡幸的情報。他倆各自召集親信,揣摸老頭子的來意,緊鑼密鼓,暗中進行布置。
明太祖一行輕車簡從先到北京,直奔王府。府門前冷冷清清,無人守衛;府內更是寒酸,窄小簡陋。燕王朱棣身穿綴著補丁的衣服正和王妃在庭院里澆菜,像一對知足常樂的農家夫妻。他一見父王,面帶驚異,匍伏在地,連大氣也不敢出,就是對年幼的允也同樣畢恭畢敬,奉若神明,顯然把侄子當作未來的皇帝。老頭子滿意地捋著胡子,懸著的心放下一半,監察御 史王樸冷眼旁觀,心中不以為然。 朱元璋對燕王夫婦的循規蹈矩著實夸獎一番,然后就啟程來到開封。他們站在黃河大堤上遠眺,繁樹煙花,鱗次櫛比,參差十萬人家。想當年,和元軍逐鹿中原,朱元璋曾親臨開封指揮作戰,擊潰了元主力,敲響了元朝的喪鐘。攻克汴京后,他曾考慮定都開封,但終因地勢平坦,無險可守,容易四面受敵而作罷。如今舊地重游,怎不叫他感慨萬千呵!允到底是個孩子,拍著小手叫道:“開封城可真氣派啊!”王樸笑道:“殿下,開封乃七朝古都,素有‘汴京富麗天下無’之稱。詩人曾吟道:‘ 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 允童言無忌:“開封原來是個出皇帝的地方呀。”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朱元璋心里“咯噔”一沉,心想,開封的王氣太盛,將來恐怕這里要出麻煩,決不可掉以輕心。
周王朱棣打探到父皇一行已到南郊看繁塔去了,心中暗自慶幸,多虧謀士有先見之明,已將繁塔修繕一新,老頭子看了一定開心。繁塔在天清寺內,造型奇特,六角九層,層層壘磚,磚磚坐佛。天黑了,塔尖上太陽不落,下雨天,塔腰里行云閃電,高得很哩!朱元璋觸景生情,往事歷歷在目。那年,他的帥帳就設在繁塔頂層,居高臨下,全城盡收眼底,敵軍活動一目了然。四鄉鄉民城冒矢石,送糧送柴,支援義師;城內百姓里應外合,牽扯制敵軍,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他駝籌帷幄,一場惡戰把元軍打得落花流水。他一直迷信繁塔風水好,菩薩靈,庇護他成就了帝業,所以當眾將向他祝賀時,他笑指高塔道:“開封在捷,此塔當立首功。”故而,他一來開封便要先游繁塔。王樸仰望高塔,贊嘆道:“萬歲,此塔真是神工鬼斧,巧奪天工呵,怪不得當地百姓說,開封的靈氣都集中在這座塔上。” 此時,陽光燦爛,白云繚繞,繁塔金碧輝煌,直插天際,散發出奇光異彩。朱元璋忽然起了疑心,這一派吉祥瑞兆莫非預示著開封又要出真龍天子嗎?一瞬間,他欣喜之情煙消云散,表面上不動聲色,心里卻像開了鍋。
周王來到繁塔迎接父王,大禮參拜。朱元璋見他身后旌旗招展,隨從如蟻,寶馬雕車,華蓋如云,便一言不發,使人莫測高深。來到周王府,只見飛檐斗拱,畫棟雕梁,十分豪華氣派,和燕王府相比,一個天上,一個地下。朱元璋好像回到了京城皇宮一樣,吃著自己最愛吃的美味佳肴,聽著自己最愛聽的樂曲,觀看自己最愛看的歌舞,連使用的餐具也和皇宮里的一模一樣,于是,像雞啄米似地頻頻點頭。周王見狀,還以為老頭子對他的接待感到滿意哩。他深知父王生性多疑,喜怒無常,連日來煞費苦心,日夜籌備,不求邀功請賞,只望免禍消災,這下子總算松了一口氣,便摟著侄子說笑起來。朱元璋恍然大悟,原來繁塔瑞兆竟應在周王身上,忽然放聲大笑起來,笑聲怪異,使人毛骨悚然。周王和王樸都知道他的脾氣,一怪笑就要殺人,頓時誠惶誠恐,席席下跪。大廳里嘎地統統斷歌止樂,人們相顧失色。朱元璋面色陰沉,慢條斯理地問道:“朱肅,你知罪嗎?”周王膽戰心驚,匍伏在地:“孩兒不知,請父皇教誨。” 朱元璋冷笑道:“你以為老大病死,就該輪到你繼承皇位了嗎?”周王叩頭如搗蒜:“ 孩兒決無非分之想……” “還敢狡辯!朕還沒有駕崩,你就在開封過起皇帝癮來了!你因何使用皇帝鑾駕?這王府家具、陳設、歌舞、音樂都與宮中無異,你作何解釋?”“聽說父皇要來巡幸,孩兒特地為你老人家準備的。” 朱元璋怒不可遏:“朕秘密出京你怎知曉?可見你早派人在朝中臥底,居心險惡!”“這……”周王一番苦心反招來塌天大禍,不由滿腔悲憤,高呼“冤枉”。 朱元璋這時是寧肯信其有,決不信其無的,立命王樸查證周王叛逆之罪。據查,果如周王所言,修繕繁塔,布置王府,確為迎接圣駕特地準備地方官員也證實周王平日奉公守法,從不干涉軍政事務。當晚王樸如實稟報了明太祖。朱元璋拉長臉:“卿如何看待此事?” “據臣觀察,周王仁義忠孝,并無篡位野心。倒是燕王貌似忠厚,內懷奸詐,不可不防.” 朱元璋根本聽不進逆耳之言,橫下一條心,要拿周王開刀,殺雞嚇猴,使諸五今后不敢輕舉妄動。便雙肯一瞪:“開封王氣鼎盛,周王長有反骨,難道非要鬧出事來才處治嗎?” 允見爺爺要殺他最喜愛的叔叔,慌忙跪下為周王求情。朱元璋把孫兒拉到懷里,語重心長地說:“當年,周世宗不殺功高震主的趙匡云,才鬧出 ‘陳橋兵變’;宋太祖不防手足情深的趙光義,又演出了‘燭影斧聲’。人世間,對任何人都不能輕信。將來你登上皇位,不管是誰,只要懷疑他危及江山社稷,都要斬草除根,決不能優柔寡斷,心慈手軟啊!” 允似懂非懂,道:“是,孫兒謹記在心。”“王御史,命你速將周王定罪處死!” “這……”王樸慌忙跪倒:“臣身為監察御史,無周王謀反證據就殺他,恐天下人心不 服……”朱元璋眼珠一轉,心想,你拼著性命為周王說話,莫非你們早已暗中勾結,妄圖里應外合嗎?便試探道:“你以為如何處置妥當呢?” “臣以為可將周王押回京城軟禁,繼續審查,抓到他謀反的真憑實據再殺不遲。”朱元璋心想,如此也好,我倒要將計就計,放長線釣大魚,一網打盡。便下旨把周王貶為庶人,押回京城。又下令把王府的圍墻扒掉——謂之剝龍鱗;把府門封死——謂之鎖龍頭;把府中大殿拆掉——謂之挖龍心。就是周王一脈能出真龍天子也是一條死龍,再也鬧騰不起來了。瞬間,風卷殘云把周王府弄成了殘垣頹壁當夜,他還是翻來覆去睡不著,總擔心開封藏龍臥虎,民風剽悍,早晚對大明王朝不利。清晨,他推開窗欞,繁塔巨大的身影又映入眼簾。他越看越別扭,好像眼里插了根棒槌。朱元璋立即喚來王樸,說開封王氣太盛,王氣就集中在繁塔身上,命他馬上把繁塔連根 扒掉,永絕后患。王樸大驚失色,直言勸諫道:“萬歲!繁塔系北宋宋太祖年間建造,距今已四百多年,建筑精美,舉世無雙,堅如磐石,穩如泰山,深受百姓喜愛。要是毀掉,豈不有累圣德?” 朱元璋心想,你活得不耐煩了,總和我擰著勁干!他思索有頃,耷蒙著眼說:“那就拆掉大半,削平王氣吧。”王樸一個心眼為皇上打算,還要據理力爭,朱元璋已拂袖而去。
開封百姓風聞要拆繁塔,無不震驚,便公推當地名士求見皇帝,懇求保存國寶。朱元璋拒不接見,反將這些名士辦禁大牢。鄉親們群情激憤,挺身而出,自動聚集在繁塔周圍,阻止拆塔,朱元璋暴跳如雷,視為叛逆,調動精銳鐵騎,殺開一條血路,硬是不顧民意把繁塔拆掉六層。想當年,他率領義軍攻打開封時,愛護一草一木,對百姓秋毫無犯,父老鄉親簞食壺漿,以迎王師。誰也沒有想到,他當了皇帝便變得全無心肝,順我者昌,逆我者亡,竟然下令殺戮手無寸鐵的良善,成為千古罪人。 朱元璋回去也沒有忘記和王樸算帳,沒幾天,就找個茬口把王樸宰了。王樸忠心耿耿為他賣命,到頭來也沒有幸免。
朱元璋死后,朱允登上了皇帝寶座,誰知建文帝屁股還沒有暖熱,燕王朱棣就在北京起兵 “靖難”。姜是老的辣三下五除二,就把小皇帝拉下了馬。朱元璋枉費心機,也沒能防止這場窩里斗。繁塔算是白拆了! 明太祖金口玉言拆繁塔,削王氣,后世誰也不敢重修繁塔。現在人們看到的繁塔就是余下的三層,所以反而比鐵塔矮了一大截。這場荒唐的削王氣,在野史上留下了一樁笑柄,也是明太祖暴政的見證。
責任編輯:C006文章來源:印象河南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