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開封早就有“文包武楊”的說法,楊家將的故事更是幾乎人人皆知。《忠烈千秋·楊家將》的編導尊重史實、尊重觀眾的欣賞習慣,立足于開封深厚的文化底蘊,著眼于宋文化,深度挖掘、整合楊家將故事,以傳承楊家將大無畏的愛國主義精神為宗旨,重新構思故事情節,組織矛盾沖突,塑造人物形象,力求呈現不一樣的楊家將文化。
武戲文唱,動靜結合,張弛有度,主題鮮明,是該劇的顯著特點。該劇內容豐富多彩、形式多種多樣,既有氣氛緊張熱烈的戰爭大場面,也有一招一式你來我往單打獨斗的小細節;既有聲震云天刀槍劍戟冷兵器的比拼,也有呼嘯而過上下翻飛眼花繚亂的馬戰表演;既有激烈的廝殺,也有纏綿悱惻的愛情;既有線索清晰的故事,也有個性鮮明的人物;既有全景、遠景,也有中景、近景和特寫。
巾幗英雄穆桂英的柔情在《情定穆柯寨》中得到充分展現,其指揮若定、剛毅果敢的性格在《大破天門陣》中大放光彩。穆桂英的形象是其在楊家將內部力挽狂瀾于既倒和與遼國交戰的過程中,通過對比、烘托等手段塑造出來的。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大破天門陣》中第一次將降龍術等搬上舞臺,化演義、傳說為現實情景再現,令觀眾耳目一新,該劇那大膽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
時代在變,愛國主義精神永遠也不會變。楊家將是一個英雄群體,不論先人和后人,不論男人和女人,不論老態龍鐘還是黃發垂髫,一個個都赤膽忠心、為國盡忠、赴湯蹈火、前赴后繼。這種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和敢于擔當的品質,正是時代所需要的。我們對該劇的評價不能僅僅停留在“精彩”與“震撼”的層面上,要由此及彼,推而廣之,深刻反思,從中汲取正能量,振作精神,鼓舞士氣,讓愛國主義精神發揚光大。
在開封,不僅政府和有關部門大力發展楊家將文化產業,民間也有人在宣傳楊家將文化。將近70歲的文化老人楊慶化出版的專著《汴京楊姓名人》填補了開封姓氏文化研究的一項空白。該書在楊家將的居住地宋都開封,由楊氏后裔整理研究、編撰完成,具有特殊的歷史意義和現實意義。“琪樹明霞五鳳樓,夷門自古帝王州。”曾經世界頂級的輝煌留給了開封流光溢彩的物華天寶和不可復制的宋韻雅風。
開封的歷史文化資源是一筆極其寶貴的遺產,楊家將文化積淀極其深厚,是一筆寶貴的文化財富。在打造“文化開封”過程中,我們要發揮獨特的優勢,通過新形式、新技術、新方法來展現楊家將文化的獨特魅力,進一步提升楊家將文化的品牌價值,將楊家將文化做大做強。里程【原標題:楊家將文化在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