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瓷器發展史上,宋代堪稱瓷器發展的一個鼎盛時期,出現了定窯、鈞窯、官窯、哥窯、汝窯五大名窯。宋瓷以其器型優雅、釉色純凈、圖案清秀,在中國陶瓷史上獨樹一幟。無論是從質量還是從品種上來說,宋瓷都堪稱中國瓷器中的頂尖代表。宋代的青瓷、白瓷、黑瓷以及釉下彩繪都是當之無愧的極品。
雖然宋代窯口眾多,但是宋瓷的存世量卻非常稀少。其原因在于,從隋唐到宋代,中國一直流行瓷器外銷。宋代出口的瓷器遍及亞洲的東部、南部、西部和非洲東海岸的大部分地區,國內存留的數量有限。此外,在宋代并不流行將瓷器作為隨葬品,這也導致現今出土文物中,宋瓷并不多見。從整體上看,宋瓷在收藏界所占的比例相比其他瓷器要低得多。這也說明,宋瓷的地位與數量使它成為收藏界可遇不可求的珍品。
在收藏界,宋瓷代表了瓷器收藏的頂尖水平。無論稀有程度還是歷史價值、文物價值,宋瓷顯然都要超過明清瓷器。然而,與明清瓷器相比,宋瓷卻陷入了價格扭曲的“怪圈”——其市場價格與明清瓷器相比明顯偏低。多年來,明清瓷器受國際市場影響,一直都是拍賣場上的寵兒,成交價格也普遍高于宋瓷5~10倍。經常可以看到明代的青花瓷瓶、清代的粉彩瓷瓶在海內外拍賣場上拍到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但一只宋代青瓷瓶價格卻不過幾十萬元,顯然存在嚴重的“價值倒掛”現象。宋瓷本身存世數量很少,進入市場中的數量就更少。近年來,宋瓷價格雖然無法和元青花相提并論,但價格已經穩步上漲,在拍賣場上也不斷創下新高。幾年前,宋瓷在江浙一帶進行個人交換時,價格不過幾萬元,但現在一只瓷碗也要十幾萬元。一把宋代耀州官窯的瓷壺,2003年前其市場價格不到20萬元,但在2007年倫敦蘇富比拍賣會上卻以680多萬元的價格成交。即使宋瓷保持了快速升值態勢,但業內專家認為其升值空間還遠未被發掘出來。與受到過分追捧的明清瓷器相比,宋瓷是收藏中的潛力股,上揚的空間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