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西門里向北有一條胡同,叫做仁義胡同,說起這個街名的由來,有一段故事:
相傳清代有張、李兩家在此相鄰而居,在修墻時你占我1寸,我擠你1尺,互不相讓。有一次李家又向張家那邊擠了幾尺,幾乎把整個胡同的路都擠沒了。張家無奈,就給在京城做官的兒子寫信,想讓兒子用權勢壓服對方。時隔不久,張家接到了兒子的回信,拆開一看,卻是一首詩:“千里捎書為一墻,讓他幾尺又何妨?如見只見長城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家看了兒子的信后,沉思良久,終于幡然醒悟,就主動把院墻向里讓了幾尺。李家見此深受感動,也主動把院墻向里移了幾尺。胡同又變寬了,人們為記住張、李兒家知過能改的精神,便把這條胡同叫做仁義胡同。
現在這條胡同仍在,叫北仁義胡同,越過西門大街,對口向南叫做南仁義胡同。
今年我接觸一些史料,發現新鄭縣城、清豐縣城、延津縣城都有仁義胡同。安陽縣老城內有仁義巷,永城縣有相讓胡同,鹿邑有仁讓街。雖說年代、姓氏各不相同,基本情節卻完全相同。為什么有這么多驚人的類似,我想只有一個理由,那就是中州大地自古就是詩書禮儀之邦、文化發祥之地,民風古樸、尚仁尚義,競相模仿所致。不過,時至今日,在住房周圍多貪多占的事,也并未完全禁絕。看了仁義胡同的故事,也應該有所感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