貢莊街位于禹王臺區,新門關黃汴河橋西南側,西臨開封市第四中學(舊袁家樓),北臨黃汴河南岸,南至東拐街,兩條主街,均南北走向,長200余米。兩條主街之間有兩條小巷相接。其得名之由源于此地曾為宋太學、國子監、貢院所在地。據孟元老《東京夢華錄》卷之二:“朱雀門外街巷……過龍津橋南去……東劉廉訪宅,以南太學,國子監。過太學,又有橫街,乃太學南門。”“按太學在南宮城之蔡河灣。建隆后為國子監”。指的均為此處。“崇寧四年(公元1105年)辟雍得四方貢士,在國之郊,太學教養上舍生……”(見《宋史》所指“國之郊”亦當為此處。)
貢院,按宋制州試有貢院,與禮部貢院皆就僧寺試之。貢院兩旁建有號舍,供應試者居住……貢院外墻多鋪以荊棘,嚴禁閑雜人員出入,故古人亦稱貢院為棘闈。宋代對科舉的重大改革,一是實行“封彌、謄錄”諸法,使知舉官徇私舞弊在很大程度上得到有效遏止。二是開創了科舉的殿試制度,使科舉名次的最后決定權完全 掌握在皇帝本人手中,考生進士及第皆“天子門生”。其法明清科舉均沿襲使用至最終廢止科舉。
明時開封貢院移建于周王府西,今宋都御街西邊不遠處的青云街,清代時再遷至城東北隅、夷山附近,今河南大學老校區處(時在清雍正六年即公元1728年)。宋貢院荒蕪無存。
清末,宋貢院舊址人口聚居,初始改稱貢莊,后逐步形成街道乃稱貢莊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