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穿過鄉間小路,來到塔的跟前。展現在記者眼前的大云寺塔是一座青灰色磚塔,為樓閣式建筑,七級八角形,平面呈正八邊形,現高20.43米,塔基高0.65米,系仿木結構,層層出檐,逐層內收,榫鉚相扣,嚴密堅實,造型獨特。遠望小巧玲瓏,近看雄偉壯觀,塔的四周為成片成片的綠樹,總體給人一種古樸而靜謐的感覺。古塔向東北方向傾斜,它的北面被幾根碗口粗的水泥電線桿和木桿攔腰頂住,傾斜的塔身仿佛在向人們訴說著經歷百年風雨飄搖后的孤獨和疲憊。即使如此,塔身上精美的佛像及磚雕仍然生動清晰。
陪同記者采訪的杞縣宗店鄉人民政府鄉長湯杰告訴記者,瓦崗村原來是一個很大的寨子,那時候叫瓦崗寨。寨子里有一座大云寺,寺里面的塔就是因大云寺而建,塔內供奉著觀音菩薩,寺院有前后殿,東西廂房、山門照壁等建筑可惜毀于抗日戰爭時期。
“據傳古時大云寺里面的香火很旺,僅香火地就有100多畝,方圓幾百里的村民都來這里燒香拜佛。”湯杰說,在解放初期,瓦崗村不足3000人的村子就有100多個姓氏,而旁邊一個村子40多戶人家200多人就只有一個姓氏,從這一點推測出,當時有很多不同姓氏的人到大云寺燒香拜佛,然后一些香客就在此落戶繁衍生息。據調查研究、查閱史料,推測出大云寺塔是唐代武則天建造的。“大云寺供奉的觀音是有典故的,相傳武則天為了做女皇,就讓高僧尋找依據,在佛經《大云經》里查到一句話:‘彌勒下世做女王,威虎天下。’也就是從此時起,武則天敕令兩京(長安、洛陽)、各州選吉地各建一座大云寺,珍藏《大云經》,并總遣千名僧人,分赴全國各地,大力誦揚《大云經》,宣揚‘君權神授’。 一時間全國各州郡都修起了大云寺。”湯杰說。
該塔經歷數百年的風雨侵蝕,但是塔身保存還是比較完整的,尤其是塔周身的佛像,體態豐滿,仔細觀看面部表情各不相同。現在每到初一或是十五,附近不少老年人來此燒香許愿,他們已經把這座古塔神化了。“前年的幾場大雨,古塔東北角地基突然下沉了,塔身也開始慢慢向東北方向傾斜。”湯杰說,目前,省文物局、杞縣人民政府已撥出專項資金,對大云寺塔加固糾偏。記者采訪當天,勘探人員正在對塔基進行勘探。大云寺塔具有較高的歷史文物價值、藝術價值和科學價值,它雖處于中原腹地,卻不帶有北方塔和中原塔雄渾的建筑風格,相反卻具有南方塔小巧玲瓏的風格。為了做好大云寺塔的保護和利用,杞縣文化行政部門將加大對大云寺塔周邊環境的整治,對其加固修繕,使它恢復中原古塔的歷史風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