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中山路北段 沈毅 攝
今天的開封中山路,從宋都御街南口起向南,通過北段、中段,截止到中山路南段,距離火車站大約700米處的這一大段路,是唐宣武軍節度使李勉重建汴州城時定下的開封城市道路中軸線大道,至今已1200年,一直沒有大的改動,五代的后梁、后晉、后漢、后周以及北宋王朝的皇宮均以這條中軸線大道作為御道,稱為天街,亦稱御街。《東京夢華錄卷之二·御街》“……自宣德樓一直南去……”直到外城南薰門,走的就是這條大道,全長約3800米。
北宋的這條天街,街道非常氣派,按《東京夢華錄》上的說法是“……自宣德樓一直南去,約闊二百余步,兩邊及御廊……路心又安朱漆杈子兩行,中心御道,不得人馬行往(皇帝出巡時的專用御道),行人皆在廊下朱漆杈子之外(杈子以外才是人行道)。按宋制這街闊200余步,約300米闊,超出今天鄭開大道幾倍以上,那是一個什么景象,實在難以令人想象。就其北段,也就是州橋以北路段看“州橋之北岸御路,東西兩闕,樓觀對聳……”(見《東京夢華錄》卷之一·河道)更是壯觀,它就在我們今天中山路地下幾米深處。
明代朱元璋五子朱,就藩開封,建府第于宋金宮闕歸基,坐北朝南,正對南薰門,即宋之正陽門。周王府門前一段街道即叫老府門,清代時由老府門向南依次為行宮角北街、行宮角南街、南門大街、南關大街、三營門街等多個街段。20世紀20年代馮玉祥主豫,推行中山化,改大南門為中山門,原南關大街改稱中山門外大街,中山門內至龍亭分別成為中山南街,中山中街和中山北街,1935年這條大道正式定名為中山路,并以大南門為界,大南門外至火車站為中山路南段,大南門至行宮角段為中山路中段,行宮角以北至龍亭為中山路北段。1986~1988年北段北端原午朝門街一段改建宋都御街。今中山路北段,截止到西大街與新街口對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