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說“府門”的時候,順便談到曾經有人把今天的開封縣前街稱作“縣門”,但沒有叫得起來的事,其實,開封還真有個叫“縣門”的街道,那就是今天自由路西段西頭那塊地方,這已經是100多年以前的事了。
清代的祥符縣衙位于今天自由路西段西頭路北郵政局那個位置。以縣衙為坐標,縣衙門前這半條街叫做縣前街,也叫“縣門”。(由此向東的半條街,因有千年古剎——大相國寺,故稱相國寺前街,簡稱寺前街)縣衙東側向北的一條街叫縣馬號街;縣衙背后(北)的那條街叫縣后街;縣衙西側自由路、中山路、大紙坊街東口交會的十字路口則叫做“縣角”,它是開封街道所謂的“七角”之一。在縣角以南不遠處就是有名的“州橋”。“州橋明月”是開封八景之一。
民國成立以后,祥符縣的名稱被取消,改稱開封縣。縣政府遷址于清代開封府衙處;這里原祥符縣衙——縣門,就逐漸淡出了人們的記憶,縣馬號街也在1987年修建大相國寺市場時被拆遷,現在只剩下縣衙背后的縣后街了。
1927年馮玉祥二次主豫,變更了不少街道名稱,其中縣前街(縣門)就被改為自由街。1935年再次規整街道名稱,由宋門向西至大紙坊街東口一段統稱自由路,當時分東、西兩段,由宋門至大袁坑沿街南口、臥龍街北口為東段;再往西至大紙坊街東口為西段。1949年為便于管理,將由大袁坑沿街北口至馬道街南口一段改稱自由路中段;由馬道街南口至大紙坊街東口為西段,方算完成了自由路東、中、西3段今日之格局。 (七十四)作者: 寅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