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墨芳華汴梁城
華燈初上,鼓樓廣場人聲鼎沸。在觥籌交錯、歡聲笑語間,旋律悠揚、唱腔高亢的豫劇如同一掬清水,滋潤著人們的心田。陳素真、常香玉、崔蘭田、馬金鳳、閻立品、桑振君這些豫劇名旦如璀璨的星斗閃耀著。
河南大學文學院主攻戲曲文獻方向的博士楊蕾說,清代中葉以來,豫劇(河南梆子)作為“汴人相沿之戲曲”而流行于河南民間。祥符調是豫劇的“母調”,唱念俱用標準的汴梁音韻,男腔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女腔莊重大方、委婉明麗。豫劇界有一句頗為流行的諺語:“祥符調不用問,不是許門就是蔣門。”早期豫劇藝人大多是由許門科班和蔣門科班培養出來的。
清乾隆年間,有兩個培養豫劇人才的地方:一個是在開封市南的朱仙鎮,稱之為“蔣門”;一個是在開封市北的清河集,稱之為“許門”。在朱仙鎮北門附近的著名梆子戲藝人蔣扎子開科授徒,數十年間,培養了一大批梆子戲演員。清道光年間,黃河在開封一帶決口,朱仙鎮周圍一片汪洋,蔣門戲班無法維持下去,便向四方流落、發展。傳至商丘一帶的,形成豫東調;流入漯河、周口、許昌的一支,被稱為沙河調;傳到濮陽一帶的,叫大高調;傳到洛陽、密縣附近的,和當地唱腔融合,形成了豫西調。清光緒年間,許門第四代傳人許長慶開辦豫劇科班,培養了祥符調生、旦、凈、丑各行演員200多名,為民國時期豫劇祥符調的興盛奠定了基礎。
豫劇祥符調在繼承金元北曲雜劇聲韻技巧和演唱風格的同時,吸收融匯了流行在開封一帶的羅戲、卷戲等聲腔和鄉間小調,以其高亢激越、古樸醇厚、委婉明麗的唱腔風靡汴梁古城。祥符調傳統劇目有360多出,大部分取材于歷史小說和傳說,如《抬花轎》、《穆桂英掛帥》、《打金枝》等。
在抗日救亡和民族解放的連天烽火中,身居開封的樊粹庭、王鎮南等豫劇改革家建劇社、寫戲文、改樂器、育名角,將舊梆土調升華為擔負啟智益民、規風正俗的近代豫劇,培養了一大批豫劇表演藝術家。
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戲劇文化事業和人才的培養,豫劇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原有班社進行了改造重組,各級戲校如雨后春筍般應運而生,豫劇迅速躍升為劇團數量最多、從業人員最眾、流布最廣、影響最大的全國第一大地方劇種。
文藝演出團體處境艱難
我市現有市豫劇院、市歌舞劇院、市雜技團三個市屬國有文藝演出院團。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我市文化藝術作品(節目)參加國家的多項重大慶典活動,在國家級、省級賽事活動中獲金獎86個,獲國家級、省級榮譽稱號33個。但不可否認,我市這三個文藝演出院團當前也存在一些問題。
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史廉樸無限感慨地說,設施陳舊、人才斷檔、投入不足是目前的三大問題。
我市三個市屬文藝演出院團均無專用演出場地,排練場地面積小、設施舊、條件差。市豫劇院的辦公場所在建于1927年的馮玉祥將軍公館,至今已近90年的歷史,其排練廳地板塌陷、墻體剝落,已不堪使用。由于硬件設施落后、政府投入不足、演出收益較差等原因,我市三個文藝演出院團職工普遍待遇低,一些演職人員紛紛跳槽,另謀發展之路。另外,管理粗放、市場意識不強及融資困難也是制約文藝院團發展的瓶頸。
“要發展,要改革!”史廉樸說。2009年,我市制訂下發開封市市屬文藝演出院團體制改革方案,對市豫劇院進行了三項制度改革。一是實行全員聘任制,同時變身份管理為崗位管理;進一步完善了工資分配制度,初步建立了按照績效工資激勵分配的制度;加大社保投入,自籌資金為演員繳納社會保險,有效地穩定了職工隊伍。二是采取靈活的用人機制,重點引進優秀的中青年演職人員,加強人才隊伍建設。三是用人制度與分配制度相結合,根據演出任務量的多少,拉開演職人員補助檔次,有效地調動了演職人員的積極性。
為了增加職工收入,市豫劇院堅持走市場化道路。通過調研,把演出市場轉移到廣大農村,每年能演出200場。
改革是否來得太晚了?改革能否讓開封文藝團體煥發生機和活力?從國內文藝團體的發展來看,答案是肯定的。
紅火的開封民間劇社
順河回族區東郊鄉后臺村村民自發組織的“大家樂”豫劇團成立10余年來,不僅給當地村民帶來了無數歡樂,同時也悄悄改變著村民的精神面貌。
后臺村很多村民是戲迷,大家農忙間歇都喜歡哼唱兩句豫劇解解乏,不僅大姑娘小媳婦愛唱,大老爺們也喜歡唱。2000年,朱鳳琴就和七八個戲迷一起組建了“大家樂”豫劇團。
2004年春節,她們帶著借來的服裝、音響,到附近的村子開始了第一次登臺演出。這一次演出的成功讓她們興奮不已。回村之后,來參加劇團的人多了起來,村委會不但拿出一部分經費給她們添置樂器、服裝、道具,還專門給她們騰出一間空房作為訓練、排練基地。沒有導演、編劇,大伙就看光碟學唱腔、學動作,平時干著農活也不忘哼唱。現在她們能演十幾臺大戲,《繡花女傳奇》、《鍘美案》、《三子爭父》已經成為該劇團的經典保留劇目。
朱鳳琴愉快地說,以前村里每到農閑時就有很多人在一起打牌甚至賭博,現在有了豫劇團,大家沒事兒時再也不打牌、吵架了,都會自發地去她們排練的地方,聽她們吊嗓子,看舞水袖。
劇團火了,不僅本村的村民愛看,外村也爭相請她們去演出,逢年過節還要提前預約。朱鳳琴說,她們現在一天可以唱兩場,收入近千元,這些演出收入誰都沒有要,而是用做劇團的整體開銷,比如定期購買服裝、道具之類的。大家說,唱戲不是為了錢,而是讓村民的生活更豐富多彩些。
豫劇名家心中的期盼
巧,有技能好、美好之意;云,則有輕柔舒緩之韻。
朱巧云,不但有瀟灑細膩的演技、甜潤動聽的唱腔、俊美靚麗的扮相,而且有舉手投足的委婉纏綿與剛健豪放。
朱巧云出身梨園世家,從小學藝,以花旦、刀馬旦應工,兼演帥旦、閨門旦,能文善武。她的傳統功底扎實,舞臺演出經驗豐富。多年來,她成功創演了50多個劇目,塑造了李鐵梅、吳瓊花、海霞、江姐、穆桂英等舞臺藝術形象。她以對不同角色的深刻理解、準確把握,甜潤動聽的唱腔,俊美靚麗的扮相及瀟灑細膩的演技傾倒了無數觀眾,受到同行和專家的高度贊揚。
朱巧云曾榮獲河南省第二屆和第三屆戲劇大賽一等獎,在4省14市豫劇中青年演員廣播大賽中榮獲一等獎,1990年榮獲第二屆“香玉杯”藝術獎,1991年榮獲河南省豫劇青年演員廣播大賽“梨園獎”,1993年榮獲中國豫劇十大名旦金獎,1995年榮獲我國戲劇表演獎最高獎“梅花獎”,2005年獲河南省第二屆社會藝術教育“百位名師”稱號。
朱巧云從藝50年來一直致力于祥符調的傳承與發展。從市豫劇院離開之后,她不忍看到開封戲劇人才的斷層,就和先生王永剛商量要招收學員,培養年輕的豫劇人才。
經過幾年的籌備,朱巧云和先生于2002年成立了東京藝術學校,兩年后又成立了河南省開封豫劇團藝術團。藝術團成立后,他們聘請名師與專家,吸納先進教學經驗,經過多年來的傾力培養,打造了一支有專業藝術表演實力的新型藝術團體。演員先后獲全國小梅花河南賽區一、二、三等獎,全國推新人大賽金獎及團中央全國青少年大賽金獎。其中《開封黃河谷》更是把中原博大精深的文化展示給全國的觀眾。
藝術團取得的成功,讓朱巧云和先生非常高興,可藝術團凸顯的問題又使他們眉頭緊鎖。常年的勞累與奔波使他們的身體嚴重透支。藝術團很多孩子家庭貧困,他們免除孩子的學雜費,并拿出了家里所有的積蓄來維持藝術團的正常運營,但這終究不是長遠之計。2008年,朱巧云和先生不得不忍痛關閉了藝術團。
雖然過去了3年,朱巧云和先生提起藝術團時仍忍不住眼眶發紅。朱巧云說:“開封豫劇必須重視對年輕人的培養,要把開封的歷史文化搞出特色,開發新劇目,在新形勢下用豫劇的形式向老百姓傳播真、善、美。”
開封戲迷與《梨園春》
河南電視臺1994年創辦的戲曲欄目《梨園春》在1999年改版之后,創造了一個又一個舞臺傳奇,而開封戲迷在《梨園春》舞臺更是屢屢獲得大獎。
2011年11月17日,記者來到《梨園春》節目組。一位名叫韓滿萍的工作人員聽說記者是從開封來的,激動地說:“開封的戲迷,了不起!”
韓滿萍說,開封戲迷經常參加《梨園春》節目,而且每次都讓他們為之震驚。92歲的開封戲迷于紫光和女兒于蘭萍的父女組合成為2011年7月24日《梨園春》舞臺上的耀眼明星。85歲的開封戲迷劉治家更是讓全國的觀眾牢牢記住了他。
韓滿萍說:“開封的文化底蘊厚重,又是祥符調的發源地,確實名不虛傳。2010年11月14日晚,85歲的劉治家站在河南電視臺《梨園春》的擂臺上。老人那高亢的嗓音、古樸的唱腔、不卑不亢的臺風,竟連闖三關,拔了當晚的頭籌。他選唱的《黃鶴樓》、《合鳳裙》是上世紀五六十年代比較流行的戲,現在在舞臺上已經絕跡。而他的唱腔又是豫劇的老唱法,大家能聽到這么老的唱法確實感到喜不自禁。開封這塊寶地果真臥虎藏龍呀!”
歌舞劇《清明上河圖》現象
北宋畫家張擇端創作的《清明上河圖》展現了1000年前開封的繁華盛景,而以歌舞劇的形式對這幅曠世名畫進行藝術詮釋,實現戲劇與舞蹈的完美結合、歷史與現實的精彩演繹的便是由開封市歌舞劇院主創的歌舞劇《清明上河圖》。此歌舞劇一出,便從古城開封一路唱到北京。時隔4年,從開封出來的這部享譽全國的歌舞劇《清明上河圖》怎么樣了呢?
開封市歌舞劇院建于1960年,曾取得過很多榮譽。1985年,開封市歌舞劇院原創的多幕劇《十五的月亮》在河南省首屆戲曲大賽中奪得金獎,該院自此聲名鵲起。2004年,該院在省、市領導的大力支持下,力邀國內一流創作人員、著名表演藝術家與市歌舞劇院主創人員強強聯手,精心打造了大型原創歌舞劇《清明上河圖》,成為河南省精品工程劇目。2007年,該劇赴京為參加全國“兩會”的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演出,受到中央領導、“兩會”代表以及北京市民的熱烈歡迎。
“可是,現在劇院的情況不好。”市歌舞劇院有限公司董事長周晏生說,“2007年排練歌舞劇《清明上河圖》時劇院光演員有40多名,可現在只剩下12名了,許多演員不是跳槽就是被其他劇團挖走。《清明上河圖》那么好的歌舞劇本應該在舞臺上經久不衰的,可現在卻慘淡不堪。”說到這兒,周晏生眼角有點兒濕潤。他抬眼看著會議室墻上的歌舞劇《清明上河圖》的演出劇照,4年前的他在劇中飾演張擇端,舞臺上的他泰然自若,風度翩翩。可眼前的他,雖然風采依舊不減當年,可鬢角的白發已悄悄爬了上來。
叫好不叫座,好的劇目卻沒有帶來好的經濟效益,個中原因誰能說得清?
記者述評
突破點在哪里
在豫劇之鄉,豫劇卻出現發展問題,這是戲迷們無論如何也不愿意接受的現實。
誠然,年輕人是社會的主流,在互聯網、電影、電視流行的今天,在追星族、粉絲時髦的今天,看戲已經不是中青年人的第一選擇,傳統戲曲的受眾群在縮小。每每看到老年人拿著收音機,瞇著眼睛,點頭打著節奏,陶醉在豫劇的美妙之中時,你不得不佩服豫劇的巨大魅力和價值。
怎樣才能讓這朵藝術奇葩重現輝煌?一要革新,多出精品。豫劇創作人員要在保留豫劇原有風貌的同時,對唱腔進行革新,讓豫劇更符合大眾口味,更適合受眾需求。要多創作反映時代的作品,增強對“新新人類”的吸引力。二要扶持,加大財政投入。文藝是為大眾服務的,文藝在宣傳中華民族傳統道德和現代風尚,在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就包含對傳統戲曲的保護和挖掘。外地建設了大劇院,對演出進行“政府采購”,帶給藝術家的是溫暖,帶給群眾的是藝術享受。三要自強,敢于走向市場。靠天靠地不如靠自己!文藝演出團體必須通過自身改革盤活機制,催生活力,成為在大市場游泳的健將。
豫劇能流行幾百年,就是豫劇必須存在下去、必須發揚光大的原因。我們盼望開封豫劇振作起來,做市場的強者和繁榮文化的引領者。記者 岳蔚敏【原標題:豫劇之鄉如何重振雄風——開封文化產業發展系列報道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