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根親文化資源的研究、開發和整合,促進了開封與海內外的廣泛交流交往與合作。廣結親緣、地緣、血緣關系,貼近了距離,加深了感情。近年來,海外同胞和宗親社團通過根親文化宣傳和影響,回開封尋根謁祖、投資興業、捐資助學顯著增多。推動了對外招商引資工作的深入開展,加快了旅游市場的開發和拓展。以姓氏文化、祖根文化、故土鄉情為主要內容的尋根文化正熱遍開封大地,推動了旅游市場的發展。
一、開封傳承創新根親文化資源存在的主要問題
在傳承創新根親文化資源過程中,舉辦過一些有影響的尋根活動,各縣區因資源不一,發展很不平衡,存在的問題不少。
一是認識不夠,定位不準;二是投入不多、結合不緊;三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四是市縣根親文化資源研究開發利用相關部門各自為陣,缺乏相互合作與配合。
二、立足中原經濟區傳承創新開封根親文化
一是要制定規劃,健全機制。廣泛征求各方面尋根文化開發的意見和建議,科學制定尋根文化發展戰略,明確中長期的開發目標,把長遠規劃與近期計劃結合起來,制定詳細的總體發展規劃。把尋根文化資源的開發同生態旅游資源、蘭考紅色資源開發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機制。像蘭考焦裕祿紀念園、開封劉少奇紀念館、劉青霞故居、張鈁故居、辛亥革命烈士紀念館等,可另外制定“政治尋根”總體規劃,其疊加效應在黨的十八大以后將會愈發明顯,也能為我市的根親文化注入新的時代內涵。
二是健全組織,分工協作。尋根文化研究整合、開發利用、宣傳保護、投資建設不是哪個部門能夠獨立完成的,需要統戰、政協、宣傳、文化、社科、文物、史志、旅游、商務等相關部門共同配合,共同努力,這就需要統一組織,分工協作。有鑒于此,建議有關部門對姓氏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加強指導,并進行科學合理的統籌規劃。要打破條塊限制和區域限制,對相同或相近的根親文化資源加強整合,對可以進行開發利用的根親文化資源進行合理布局,統籌規劃,科學開發,系統開發。
三是要深入研究,整合資源。深入研究是開發利用的基礎和前提,要加大研究的力度,將個人分散研究,變為集體集中研究,尋根文化的研究部門、機構要相互協作,相互交流,做到資源共享,以便為開發利用和研究成果轉化打下較為堅實的基礎。要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列出尋根資源的開發順序,結合海內外的尋根情況,及時調整。整合資源要做到把本地區各方面的尋根文化資源整合起來,把相關部門的根親文化資料整合起來。發掘提升根親文化的內在價值,是開發利用根親文化資源的基礎和前提。
四是要大力宣傳,加強聯誼。尋根文化是我們名城開封不可多得的寶貴資源,要把這些資源變成我們的財富,就必須把它宣傳出去。要在海內外多渠道、多形式、多媒體地大力宣傳,有聲勢、有實效地進行宣傳,精心策劃宣傳創意,編撰根親文化系列叢書,制作尋根文化光盤,建立尋根網站,發布尋根信息,利用海外華文媒體等方式方法。要構建以外宣部門為主,各個相關部門參與的大外宣格局,增強海內外對祖根地的了解和認同。要利用各種形式、多種機會積極舉辦尋根文化活動,以開展尋根文化活動為載體把我們的根親文化資源宣傳出去,擴大影響力、知名度。
五是要強力開發,打造品牌。通過市場的力量,完善景點布局、修繕相關場所的遺址遺存,改變開封姓氏尋根中“有說頭、沒看頭”以及根親社團“小、弱、散”的不利局面,既要“充分保護”又要“科學利用”,增強根親品牌形象營銷意識,這樣也能為文化產業化騰出回旋余地,帶動相關行業實現跨越式發展,下活一盤棋,形成獨具開封特質的中原根親文化優勢。
文化軟實力和影響力,很大程度上是通過文化形象品牌來實現的。因此,要開發利用根親文化,擴大和增強根親文化的海內外影響力,就應在挖掘和提升根親文化內在價值的基礎上,發現那些最具利用價值、最具開發潛力的根親文化資源,通過文化與旅游的結合,文化創意與現代科技的結合,傳統根親文化與當代人文精神的結合,對其進行深度開發,全力打造成為具有知名度和影響力的根親文化形象品牌。這是開發利用根親文化、發揮根親文化當代價值的根本所在。
尋根產業的開發要圍繞根親文化資源,根據市場、社會的需求開發尋根文化產品,提供尋根服務,以吸引尋根資金建設家鄉為主,開發促進旅游市場發展為輔,再擴展尋根文化產業的發展外延,形成尋根產業體系。對尋根文化產業進行詳細規劃、論證和設計,發布一批尋根產業開發項目,通過宣傳交流吸引海內外宗親社團、尋根團體、個人及民營企業參與我們的尋根資源開發。結合開封的宋都旅游和紅色旅游,開發尋根旅游項目,使尋根謁祖和觀光旅游、商貿合作有機地結合起來,叫響尋根文化的特色品牌,傾力打造尋根旅游品牌,使之成為中原尋根旅游的重點基地。
根親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有多種選擇,多條路徑。但是,就開封的現實情況而言,實現根親文化與旅游的結合,通過根親文化豐富和提升旅游景區的文化內涵,擴大景區的知名度和認知度,無疑是最佳選擇,也是最可行的路徑。國內外的成功經驗表明,文化與旅游相結合,開發文化旅游,是文化資源實現產業化的最佳選擇。仍以姓氏文化資源為例,假如能夠對現有姓氏文化資源進行有效整合,依托翰園碑林景區、朱仙鎮啟封故城,或借助“開封市朱仙鎮文化旅游發展試驗區”, “朱仙鎮國家文化生態旅游示范區”,建設尋根文化園和客家尋根博物館,以之為載體,把中華姓氏的起源、流變、遷徙、傳播、影響,單一姓氏的起源、流變、遷徙、郡望、堂號、族譜、家譜、名人,輔以生動感人的故事傳說,通過現代科技進行形象化展演,不僅可以使之成為景區最具視覺沖擊和情感縈系的重要景點,而且可以進一步擴大景區的知名度認知度和影響力,為景區帶來更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趙國棟《關于雙龍巷的思考》提出: 要開發雙龍巷,首先要恢復趙匡胤故居。沒有趙匡胤故居,雙龍巷就失去了根基,雙龍巷也就談不上是雙龍巷。其次要在此恢復北宋太廟。建成后,有利于弘揚根親文化,不但可以吸引趙氏后裔前來祭祀,還可以吸引那些配享的文臣武將的后裔前來祭祀。另外,建了太廟,還可以恢復宋代有名的太祖誓碑。如若將此誓碑恢復,覆以黃幔,放入新建的太廟中,不但可以增加旅游的趣味性,而且可以弘揚宋代的仁政文化。對于宣傳開封,充實開封旅游文化的內容都有莫大的好處。另外,還可以建趙家堡。福建漳州趙家堡本來就是趙宋后裔仿照北宋都城開封而建的,現在開封讓趙家堡“回家”也是理所當然的。如此一來,加上許多名人故居,雙龍巷不但有了說頭,也有了看頭。只要有了好的創意,相信會有有識之士參與投資、開發。
用旅游的方式傳播、弘揚開封的“根親文化”無疑是最直接、最快捷和最有效的。將開封“根親文化”發揚光大,我們認為要做到這樣幾點:一是要提高站位、準確定位。要站在促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繁榮大發展的高度,準確把握“文化是根、文化是魂、文化是力、文化是效”的內涵,將弘揚“根親文化”作為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來抓,不斷增強中原崛起的“軟實力”,不斷強化開封復興的“硬保障”。二是要突出重點、打造亮點。把旅游業作為弘揚“根親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支撐平臺來抓,推動文化與旅游的融合發展。借助“豫臺旅游高峰論壇” 、豫港旅游雙向合作交流活動等平臺實現突破,特別是要把開封清明文化節、菊花節等節慶活動辦出檔次、辦出影響。三是要創意策劃、創新產品。要聘請海內外文化大家、旅游專家幫助我們策劃,推出一系列新的產品,向市場推出一批以“根親文化”為核心的影視作品、動漫卡通、手機短片、旅游紀念品等,為根親文化打造多個支點。比如可以推出山陜甘會館的商業尋根、延慶觀的道教尋根、祥符調的戲劇尋根、回族群眾的美食尋根、清明上河園民俗尋根等。
三、文化尋根更需要鄭汴融城意識
著名歷史學家朱紹侯先生多年前就在光明日報刊文《研究姓氏文化三忌》呼吁文化自覺意識。在天地之中、黃帝故里、鄭氏祖源的研究中,開封、鄭州的專家學者,社團乃至政府層面,大家達成了很多共識,但也存在若干分歧,尤其是圍繞鄭氏祖居地,宗周鄭國遷都,滎陽、新密、新政、開封幾個地方站在各自立場上,互不相讓,網上的、現實中的口水仗不斷,連省內的幾家媒體在報道中也是自相矛盾,在這些爭論中,尤其以新密和新鄭的黃帝,滎陽和開封的鄭氏名人,爭論最多,是是非非,莫衷一是。海內外的鄭氏后裔,現在提到這個問題都很無奈,尋根時也是左右為難,不知聽誰的好。有時候接到河南方面的邀請干脆就放棄了。
考其個中緣由,比較復雜,歷史上的歷次行政區劃調整,省會西遷,古都開封地位的下降,史料與考古的不足,偏見與炒作,包括功利等等,都有可能。客觀講,開封很受傷,有些文化遺產被別人“搶”走了,出于鄉土情結,民間是有說法。但我們不能老抱著過去不放,更重要的是向前看。中原經濟區,尤其是鄭汴融城,考驗著我們的異質思維,前瞻意識,競合觀念,氣魄膽略。
文化尋根,傳承創新,實質上更需要我們自覺的融城意識,包容心態,與鄰為善,求同存異,互助多贏,才能在中原經濟區卓然不群,放飛夢想。這不啻靈魂的洗禮。
隨著鄭開大道、物流通道、開封到新鄭機場高速的貫通,以及快要開通的高鐵,加上原有的交通優勢,開封、新鄭、新密、滎陽幾個地方,真的成了一家人,一個地方,完全有理由摒棄偏見,甩掉包袱,聯合起來,構筑大旅游格局,共舉根親牌,比如說可以輪流主辦,共同承辦,或共同主辦,各自承辦務實有效的祭祖活動,這樣一來規模大,規格高,海內外的都過來了,也避免無端內耗和資源浪費,也能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向外宣示河南良好形象,多重效應不可估量。面向臺港澳、東南亞,借助鄭和、鄭成功等先賢的聲望,以當地實力雄厚的鄭氏后裔帶動旅游經貿往來,反過來更有利于文化認同,增進互信。以鄉情祖誼為基礎,互相之間整合訊息、資源與知識勞動力,可以支持從中國到東盟諸國打成一片的商訊網絡。把那些鄭氏的鄉團(會館)現在提升為集散商業、專業乃至文化產業的中心,又有何不宜,有有何不可,這樣也打開了民間外交、海外聯誼的活路,何樂而不為?“喊破嗓子不如甩開膀子”,開封有關部門要主動走出去,或充分授權民間社團,以及懂策劃的旅行社、善運作的文化企業去和人家談,時不我待呀。
反過來講,鄭州又何嘗不能利用開封的人文優勢,提升首位度呢?清明文化節,菊花節,第27屆世懇大會這些平臺雖說在開封辦,鄭州又何嘗不是東道主,就看怎么取舍,取之有道,用之有度,舍小我方能成大我。鄭汴國際馬拉松不就是很好的合作典范嗎?
在世界客屬第25屆懇親大會上,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秦保強代表開封人民向海內外客家人發出邀請,歡迎他們常回開封看看。2014年,開封將要承辦世界客屬第27屆懇親大會,當前,國務院在《關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設中原經濟區的指導意見》中明確提出把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作為中原經濟區的五大戰略定位之一。省委、省政府也正在積極謀劃中原“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區”發展戰略。這為開封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和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創造了千載難逢的機遇。無論是打造國家級文化產業示范園區,還是建設國際文化旅游名城,都要深入挖掘開封獨特的根親文化旅游資源,都要立足于開封豐富的文化旅游資源優勢,借力中原經濟區,用智慧去推動開封文化旅游產業持續發展。(鄭金河 寧富海 龐應水 王宴春)
依據《2012年度開封市社科規劃調研課題指南》中第17項《開封文化資源轉化與開封特色文化品牌培育研究》進行論證考察,在此基礎上由寧富海撰稿。獲得開封市人民政府2012年度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優秀調研課題二等獎2013年2月28日在文字精簡上重新修訂。
鄭金河,開封市鄭氏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開封市社科專家。
寧富海,開封市鄭氏歷史文化研究會助理研究員,經濟師。
王宴春,中華王氏研究會會員,河南省地名學會會員,開封市政協文史委員會特邀委員,開封市鄭氏歷史文化研究會顧問。
龐應水,中國古都學會會員,開封市地方史志辦公室副編審,開封市鄭氏歷史文化研究會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