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園十五年變化翻天覆地打造古城開封美麗的眼睛
2013/5/14 18:33:32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清明上河園經過15年的創業歷程,今天看來,她就像一個婷婷玉立的姑娘一樣,出落得落落大方、清純可人。可以說,這也是清明上河園人15年來精心呵護、精心繪就、精致經營的結果。”對開封清明上河園美麗的生態環境,清明上河園市場總監李琦作了如此精巧的比喻。
在李琦的記憶里,他是1994年來開封上的大學。上學的時候,李琦好運動,好效游,經常繞著龍亭湖走動。當時的清明上河園還沒有建成,一片百廢待興的樣子。據他回憶,以前這里的環境都是一些魚塘、蘆葦蕩、鹽堿地。
“清明上河園15年之間,她究竟走了一條什么樣的道路?是怎么樣去做的?我對這個問題一直很感興趣,也一直在做深入地研究,試圖解開這個謎團。”在談到清明上河園的生態環境之美時,河南大學大河旅游規劃中心主任桓占偉副教授心中同樣充滿了驚喜。
在桓占偉副教授的眼里,清明上河園這15年的變化,可以用“翻天覆地”四個字來形容。
1993年,桓占偉來到河南大學上學。在他的印象當中,開封城的西北郊——現在的清明上河園所處的這一片地方,全部是爛泥塘。
“那種環境是特別差的,怎么說呢?基本上是沒有人來吧,很荒涼,就感覺這里是城市中被人遺忘的角落,我覺得我這樣形容是不過分的,它就是被人遺忘的一個角落。爛泥塘、垃圾、臭水、土路、淤泥在這個地方是很多很多的。”這就是桓占偉對當時生態環境的最深感受和描述。
在上學期間,桓占偉還參加過清明上河園的籌建活動,做過挖溝、拉土之類的義務勞動。
“那時沒想到,我與清明上河園還真結緣了。”桓占偉說。
化繭成蝶,美麗蛻變。
15年過去了,今天呈現到我們面前的是:碧波蕩漾的汴河,風光迷人的虹橋,古樸典雅的設施。游客發現,如今的清明上河園,園區更綠,地面更潔凈,夜晚燈更亮,旅游秩序更和諧。清明上河園,猶如一位宋代佳人,風姿綽約,讓游客激動,讓游客欣喜。
如果我們把今天的開封城,形容成一個人的臉的話,那么,清明上河園就是她的眼睛。也就是說,您到清明上河園參觀旅游的時候,她的文化,她的底蘊,她的優美的生態環境,您能品味到古都開封之美,感覺到清明上河園確實就是古城開封美麗的眼睛。
蔣益民是清明上河園里的一個知名商戶,1998年進入清明上河園搞經營,一直到現在,整整15個年頭了。他經營的項目主要是船只和馬車。
“15年來,清明上河園的景觀變化很大。我們剛進園的時候,園區還是一期,只有一段的水域。經過15年的發展,園區的面積擴大了,水域的經營面積也大了。”蔣益民說。
蔣益民告訴記者:“清明上河園的水,我感覺最美。因為什么呢?因為我在清明上河園水面上受益最大。”
清明上河園里的汴河,全長3800米,圍繞整個園區,構成了一個環形的旅游路線。蔣益民經營的船只,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龍舟,一種是最原始的搖櫓船。兩種船形的鮮明對比,滿足了游客的不同需求。既讓游客在短時間內欣賞到汴河兩岸的美景,又讓游客體驗到一種原生態的生活方式和生活品位。
“我們的船只,在園區里的汴河上經過四座橋,游客乘坐,既節約了游程的時間,又展現了北方水城的繁華,汴河水運的繁忙。每年春暖花開時節,沿河的垂柳發芽,綠柳成萌,感覺非常的美。”說到這里,蔣益民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在清明上河園里工作多年的“包公文化品牌商戶”、大宋公平秤秤主王惠,道出了他自己的感悟:清明上河園剛開園的時候,可以說荒野四壁,沒有綠化,沒有植被。現在呢?整個園區郁郁蔥蔥,各種小橋流水啊,船泊停靠啊,各種叫賣喊聲啊,讓人回想起北宋京都的繁華的市井,淳樸的民風。
暢游畫卷,情迷故都。
中央電視臺《探索·發現》欄目資深導演張夢君,為拍攝大型文化紀錄片《清明上河圖》,于2003年的清明時節,來到了古城開封,走進了清明上河園。他在導演札記里寫道:“我們從清明上河園東京碼頭登船,一篙撐開碧水,兩岸楊柳拂舟,暢游在現實的清明上河的畫卷中,情迷于北宋故地的千秋大夢里。”
張夢君筆下的清明上河園,正以欣欣向榮的發展態勢,文明、和諧、生機勃勃的優雅身姿,向世人展示著她那迷人的生態環境之美。(原標題:清明上河園十五年變化翻天覆地打造古城開封美麗的眼睛)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河南日報(2013-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