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的北方,很難找到像開封清明上河園這么精致的人文景區。景區的生態環境建設,完全遵循了科學發展的理念。她在開封老城區西北角上的一片蘆葦、漁塘之上,成就了一個美麗的宋文化名園,打造了古都開封最美的景區和最生態的城市區域。
15年來,開封清明上河園的環境建設,一直沒有停頓過。她并不因為當初蓋好了園子,就停止了腳步,而是一直在完善,一直在提升。
清明上河園的一期景觀,是那種很樸素的民居式建筑,給我們的感覺,就是復原了《清明上河圖》里自然、鄉野的景觀。這種帶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的一期景觀完成以后,園林出來了,城門出來了,道路出來了,街市出來了,感覺園區整體的民俗味道撲面而來。
清明上河園一期所營造的生態環境之美,主要是仿宋的園林、建筑、雕塑這樣的景觀。在一期的景觀里面,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有:張擇端雕像、虹橋、上善門。現在,這三件作品都成了清明上河園的標志性景觀。
“可以說,清明上河園把歷史上的文化符號,經過一種具像的表現之后,從景觀的視覺效果上來講,是非常好的,形成了園區最初的靜態景觀美。”河南大學大河旅游規劃中心主任桓占偉副教授說。
1998年10月, 清明上河園一期民俗、市井景觀開業,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2003年,清明上河園的決策者決定上馬二期項目。
二期的清明上河園,應該向什么方向走?
清明上河園二期是依據臺灣故宮博物院的《清明上河圖》版本,將畫中的東京汴梁皇家園林內容截取下來,進行了創造性復建,形成了一個大氣磅礴、精美絕倫的古典皇家園林景觀體系。
2005年10月,清明上河園二期皇家、廟堂景觀開業,同樣盛況空前。
“清明上河園二期開園,使園區的生態環境,整體上了一個新臺階,躍上了一個新高度。二期之后,清明上河園在環境、景觀體系上更完善,更飽滿。”鄭州大學旅游管理學院龔紹方教授如此評價。
綜合一期和二期,清明上河園的景觀美,還體現在:老百姓的鄉間民舍美;皇宮大殿挑檐屋脊的拱斗美;拂云閣的那種書香氣的玲瓏美;虹橋飛跨的那種豪放美;上善門登高遠眺的壯渾美。
有專家評價,清明上河園作為中國最大的仿宋古建筑群,氣勢恢弘,創意巧妙,造型古樸典雅,建筑樣式獨特,建筑風格很有研究價值。園區生態環境優美,既有極高的觀賞性,又有很大的娛樂性、參與性,這在國內也是不多見的。
我們從清明上河園整體的生態環境上看,她一直在追求,一直在打造一種完美。而且這種追求永不止步,未來還有三期。三期的清明上河園的生態環境之美,會向更高層次升華。
“清明上河園一直在做生態環境的提升,園子里的建筑、樹木、園林、假山、池藻、亭臺樓閣,整體來講,很上檔次。我曾經做過一次市場調查,讓游客來談一談對清明上河園整體環境的認知,有95%的游客對園區的生態環境非常滿意,出乎我的意料。”桓占偉副教授說。
在河南博物院副院長丁福利眼里,清明上河園生態環境之美,展現得非常突出。盡管她是一個歷史文化主題公園,但是,當您漫步在這個園中,您既感受到歷史文化的多彩,同時又感到無比的輕松和愉悅,真正印證了清明上河園人一直追求的一個理念:把園區作為一幅畫來打造;游客來到園里,就像欣賞一幅杰出的水墨畫一樣。
1000年前的北宋京都開封,盡管商業很繁榮,但城市的生態環境是相當的迷人。今天,清明上河園真實再現了《清明上河圖》,非常生態,非常環保,成為大宋故都的美麗一角。
“從清明上河園的總體環境營造上來講,她讓今天生活在污染和環保壓力下的人們,感覺到仿佛是進入了一個文化的氧吧,一個天然的氧吧,沁人心脾。”丁福利動情地說。
所以,我們說,清明上河園整體的生態環境的打造和改造,不管是對景區周邊環境的輻射,還是對景區內部的美化,都是一個非常好的典范。
她的紅墻,綠瓦,碧水,依依的楊柳,綻放的鮮花,彎彎的小路,還有很多北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服飾、店鋪、娛樂設施,以及對當時社會生活的展示,社會場景的選取,精心而獨道,讓游客既感到一種豪氣,又感到生活的滋潤、悠閑、休閑,還有無憂無慮。
清明上河園的夜晚,別有一番宋風宋韻之美。在古色古香的食街上,聽伙計的叫賣聲,吃一碗“炒涼粉”,實為人生一快。(原標題:開封清明上河園環境建設從未停頓打造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