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五要吃“財神飯”
正月初二開始,就可以走親訪友拜年了。拜年要按照“先長輩、后晚輩,最后是平輩和朋友”的順序來拜,因為中國人特別講究親情、重視家庭,所以拜年時要排好名單,不能落下哪一個親戚。拜年也有忌諱的,第一家去的人不能姓“王”或“吳”,因為其諧音“亡”、“無”被認為很不吉利,若是親戚中有這兩個姓,要先繞開,拜完了一圈最后再去。“拜年時間也不宜過長,通常是說些吉祥祝福的話,稍坐片刻就告辭。”初二這天,嫁出去的女兒們便紛紛帶著丈夫、孩子回娘家拜年。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兒,當姑母的必須掏腰包。回娘家只能吃中午飯,女兒必須在晚飯前趕回婆家,俗稱“食日晝”。到了初五,就是迎財神的日子,“福祿壽喜財”這五路財神都要好好拜。“這一天財神爺過生日,大家就要吃財神飯,即在面條上放幾個銅錢,銅錢不是真的,是由糖和面粉做成的‘錢幣’。吃了財神飯,財神們就會在一年當中護佑眾生。”做生意的人也習慣在初五開門迎客,店老板要在離自家店面最近的那個十字路口祭神,以祈求財神保佑。
“上燈圓子落燈面”
初八又稱“八仙節”,民間以正月初八為眾星下界之日,這一天要制作各種小燈,點燃了祭拜它們,稱為順星,也稱“祭星”、“接星”。初九被稱為“逛廟日”,老百姓要到廟里進新年第一炷香。有的地方從這一天開始逛廟會,熱鬧的春節越發有趣。
“十五”元宵節是春節當中的又一個高潮,也叫元夕、元夜,俗稱上元節,因為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十三長燈、十五上燈、十八落燈。”等花燈落下,熱熱鬧鬧的春節也就結束了。“上燈圓子落燈面”,也就是說年十三、十八的主食即湯圓和面條,既圓圓滿滿又情意綿綿,愛吃的你可不要忘記嘍!
窗花、剪紙是過年必不可少的,貼一張上墻,喜氣撲面而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