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9月22日,農業部發布第1267號公告,公布了2009年第四批核準登記地理標志的14種農產品名單,我市畜牧業協會申請登記的“漯河麻雞” 榮登榜中,獲得中華人民共和國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證書。據我市有關部門介紹,這是我省畜牧系統第一個獲準登記的地理標志保護畜產品。
那么,“漯河麻雞”是怎樣破殼而出,變成“金鳳凰”的?怎樣讓這只“金鳳凰”帶動更多的“金鳳凰”飛得更高更遠?近日,記者進行了調查走訪。
雞窩里飛出“金鳳凰”
“怎么突出地方特色,養出別有特色的肉、蛋兼用型雞產品一直是我的追求。而且光有銷路不行,得有自己響亮的品牌。”“漯河麻雞”核心養殖基地 ——舞陽縣北舞渡鎮河南興農牧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馬山才告訴記者,“從2001年開始,公司就和省農科院及省高等牧業專科學校聯手,以我們漯河當地的土雞,也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柴雞為主要親本,配以優質雞,經過八九年的選育培育而成了‘漯河麻雞’。該雞肉質具有鮮、嫩、爽、滑、甜的特點,蛋黃顏色深,味香可口。在選育培育的過程中,我們傾注了大量的心血。小雞剛破殼而出的時候,我們的技術人員和養殖人員一天24小時都在雞舍里度過,瞪大了眼睛,不敢有絲毫懈怠。”
飼料自己精心配制,環境條件、生產技術規范和產品質量安全技術規范等都嚴格按照國家強制性技術規范要求操作。經過幾年的努力,“漯河麻雞”終于從眾多畜產品中脫穎而出,一“飛”沖天而成為“金鳳凰”——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保護。
我市發達的畜牧業
近年來,由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采取一系列措施大力扶持,我市成為畜牧業生產大市、畜產品加工強市,規模化養殖發展迅速。2008年,全市生豬出欄304.8萬頭,肉、蛋、奶總產量分別達到24.76萬噸、11.2萬噸和13.46萬噸。生豬出欄增速、農民人均出欄生豬、肉類總產量增幅均居全省第一,畜牧業產值71.38億元,占農業總產值的51.68%,占全市國內生產總值的十分之一以上。
全市現有各類畜禽規模養殖場(戶)2萬多個,標準化規模養殖小區(場)461個,年出欄萬頭以上養豬場達30個,3000頭以上養豬場達352 個。生豬、蛋雞、肉雞的規模飼養比重分別達到85%、95%和98%,生豬規模養殖比重居全省第一位。其中,通過認定的無公害畜產品產地達到191個,通過認證的無公害畜產品品種達到26個,居全省前列;出口供宰備案養殖場636個,占全省的80%,占全國的36%;無公害畜產品總量和加工量穩居全國首位。我市也因此被農業部授予“保質量、保安全、助奧運——畜產品質量安全保障行動先進集體”稱號,是全省唯一獲此榮譽的省轄市。我市還先后被確定為全省食品工業基地市、全省無公害食品基地示范市、首家中國食品名城、全國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及保證體系建設試點市、全國農業產業化先進集體和全國首家農業標準化綜合示范市。
雖說我市養殖業較為發達,但怎樣創出具有“金”字招牌的畜產品,讓本地名不見經傳的土特產聲名遠揚、身價倍增,成為當地創收的“金”字招牌?怎樣保護地域名稱,發揮畜產品品牌效益?市畜牧業協會秘書長郭年豐告訴記者,這一直是他們努力的方向。
讓漯河飛出更多的“金鳳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畜牧業是一個高風險的弱勢產業,長期以來,農戶融資渠道少、擔保難,資金問題一直是困擾養殖場(戶)擴大生產規模的“瓶頸”。
“漯河麻雞”現存欄種雞突破10萬套,商品雞年出欄700萬只,雛雞、商品肉雞享譽山東、湖北、重慶、香港、澳門等地。馬山才計劃3年內建成1000萬只商品雞生產基地和2000噸鮮蛋保鮮庫,可使2000多農戶從中受益。如是,則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雙豐收。
如何讓“漯河麻雞”飛得更高更遠?馬山才告訴記者,公司+基地+農戶的模式不錯,但發展的“瓶頸”是資金。“如果有關部門能有效解決養殖場(戶)融資難問題就好多了”。
通過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對產品質量升級、提升品牌價值、提高市場競爭力和農民增收、農業增效必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地理標志產品保護,不僅會架起我市名優產品與國際知識產權保護接軌的橋梁,而且保護了我市民族經濟文化遺產,樹立了名優特產品質量與信譽的“金”字招牌。據悉,我市畜產品總量的 60%銷往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鮮凍豬肉出口占全省同類產品出口的90%以上,香港市場的鮮凍豬肉80%來自我市;全市肉制品企業擁有中國馳名商標兩個,中國名牌產品3個。如何讓我市優勢畜產品創出更多的“金”字招牌,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需要各級、各部門齊抓共管,需要全市上下共同努力。(原標題:“漯河麻雞”成就知名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