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品牌農業是加快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的重要手段,是提高農產品質量安全水平和市場競爭力的迫切要求,也是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推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途徑。作為農業大省的河南,品牌農業的現狀如何?品牌農業對農業帶動作用怎樣?記者帶著這些問題,于7月中旬赴漯河市進行了探訪。
品牌農業帶動了農業的大發展
7月13日下午,當我們驅車從漯河北出站口下高速公路時,首先看到的是正對著出站口的巨幅廣告牌——著名食品品牌:雙匯、北徐、南街村等占據了最顯眼的位置,似乎在告訴我們品牌建設在漯河的特殊地位。
在采訪過程中,記者了解到,近年來,漯河市緊緊圍繞“農”字做文章,全力打造“中國食品名城”。利用食品名城這個最大的品牌,帶動品牌農業的發展。
截至目前,漯河市共培育出了中國馳名商標4個,中國名牌產品4個,河南省名牌產品23個、國家免檢產品8個、省免檢和優質產品52 個,其中雙匯以168.60億元的品牌價值位列肉制品榜首。雙匯集團、南街村集團、龍云集團、北徐集團等8家企業入圍河南省食品工業50強。通過驗收、認證的無公害農產品、畜產品基地分別達到63個、31個,“漯河麻雞”獲國家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漯河市肉制品、面制品和無公害蔬菜等產品遍布全國各地。在國內市場上,每10根火腿腸有5根出自雙匯。2009年,雙匯、北徐的肉制品和龍云、巨陵的無公害蔬菜“一葷一素”獲得了進京準入資格,來自漯河的肉制品、無公害蔬菜在北京市民菜籃子中占近30%,香港市場的鮮凍豬肉80%來自漯河。
漯河以2600多平方公里、總人口256萬人的小市,食品工業增加值、銷售收入、利稅總額卻多年雄踞全省第一。年生豬屠宰能力達 1600萬頭,占全省的25%;年加工轉化糧食400萬噸,占全省的11.1%;年人均蔬菜占有量是全國人均量的2.4倍;鮮凍肉出口占全省的90%以上,占全國的四分之一。主要龍頭企業雙匯集團2009年完成銷售收入400多億元,預計今年全年銷售收入將達500億元以上。漯河先后被評為全國首家中國食品名城、全國唯一的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和保證體系建設雙試點市、全國首家農業綜合標準化示范市。漯河品牌推進戰略成績卓著。
全力打造品牌 提升品牌效益
品牌農業是一個涵蓋產前、產中、產后各個環節在內的,具有完整的標準化體系,并以優質產品和良好服務為支撐的現代農業。漯河市在推進品牌農業過程中,充分發揮雙匯集團等龍頭企業的輻射帶動作用,提升農業發展的效益與質量,進一步促進農民增收和農業增效。其主要做法是:
以標準化為前提,培育消費者信得過品牌。標準化是品牌建設的基礎性工作,標準是對質量標準的反映。標準水平的高低,決定產品質量的高低。漯河市農業標準化辦公室主任于安民告訴記者,自2004年以來,漯河市積極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全市主導農產品標準化種植養殖覆蓋率分別達到85%和95%以上,基本實現了標準化生產。漯河市制定的17項養殖業地方標準中,有5項被提升為省級地方標準。
有了標準,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都要接受嚴格的檢測。漯河市有豫南最大的畜產品檢測中心和全省目前唯一一個能夠承接全套安檢的檢測中心——河南省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中心漯河分中心,定期對農產品和畜產品進行抽檢。在農產品檢測中心,有一臺氣相色譜儀,是花60萬美元從美國進口的,主要用于出口農產品的檢測,主要是為了測量微量的農藥殘留,百萬分之0﹒001的殘留就能測出來。這樣就保證了農產品檢測的精確性。
大的龍頭企業,實行的是全程標準化檢測。在雙匯集團,記者看到了冷鮮肉制品的整個生產流程。從原料進廠到最后形成產品,要經過18 道工序的嚴格檢測。難怪有人說看了雙匯的生產流程,不敢再吃自由市場上人工屠宰的肉制品。在糧食加工企業雪健實業有限公司,公司副總經理劉衛平告訴記者, “我們所有的面粉都是無公害食品、綠色食品,從原料進廠檢驗、生產流程檢測、出廠檢測,都有極嚴格的規范與標準。”。標準化生產保證了產品的質量,提高了品牌的市場信譽度。
龍頭帶動,加速品牌產業化。龍頭企業上連市場、下連基地,輻射帶動千家萬戶,是農業產業化經營的基礎。近年來,漯河市實行以雙匯產業化工程為中心的農業產業化工程,先后投入18億元扶持雙匯集團等龍頭企業,依托龍頭企業,建設一大批種植業養殖業基地,并把眾多農戶納入其中,帶動了特色產業的發展。雙匯集團已成為世界第四、亞洲最大的肉類加工基地,帶動了周邊150多萬農民從事種植業、養殖業,年轉化糧食60多億公斤。北徐集團圍繞一棵小麥唱大戲、一棵小麥做文章,形成特色產業。北徐集團董事長徐德全向我們介紹,“我們的小麥經加工后,麩皮加工成飼料,飼料用來養豬,生豬進行屠宰和豬糞產沼氣,沼氣發電,沼液澆灌有機蔬菜。這樣,就形成了完整的生態農業循環產業模式,可謂種養加結合、貿工農一體化、產供銷一條龍,F在,全國500強企業,有4個都與我們合資辦廠。集無公害農業、環保農業、綠色農業、有機農業于一身,提高了農業的附加值,提高了農民收入。”
以規模化擴大品牌的影響力。 品牌產品的市場競爭力既要有質量做后盾,又要有數量奠基礎。要在確保產品質量的同時,不斷擴大產品的生產規模。市農業局局長李廣科告訴記者,“近些年,漯河市十分重視對應著名品牌的基地建設,利用品牌影響力,通過土地流轉,建成了大批的農產品基地,使品牌農業迅速發展。” “在政府提倡退出散養、退出庭院、退出村莊,進入規模、進入標準化、進入市場循環后,全市規模養殖在85%以上,散養的已經很少了。”市畜牧局局長劉京安對此也深有感觸。正是因為漯河市實施“重點工業300億振興計劃”、“重點工業500億上臺階工程”、“重點工業超千億計劃”,形成了骨干企業群體,鼓勵規模化種養,以雙匯、北徐、龍云等為代表的優質農產品數量得以不斷增加,提高市場占有率,從而提升了品牌影響力。
強力拓市場,提升品牌農業的效益。漯河市以市場為導向,向外大力推介品牌。從2003年開始,已連續舉辦了八屆中國(漯河)食品博覽會,極大地擴大了漯河農業品牌的影響力,開拓了國內外市場。漯河已成為外地農產品大量調入,本地加工產品大量調出的地區。為進一步提升蔬菜產品價值,漯河市從抓龍頭、建基地、搞備案認證入手,出口蔬菜備案基地繼續保持全省領先。全年直接和間接出口供港蔬菜8000噸,出口創匯達300多萬美元,為農民增收800多萬元。
臨潁縣王崗鎮的小辣椒色澤鮮艷、香辣味濃、干度超過國標,產品在市場上極受歡迎。政府積極引導推廣,全鎮小辣椒種植面積達到全鎮的80%,形成了交易額9億元的小辣椒市場,吸引全國各地1000多家客商入駐。全鎮通過小辣椒形成了大市場,帶富了一方百姓。
漯河的實踐告訴我們什么
漯河市以品牌為抓手,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實踐,給我們諸多啟示。
品牌農業是推動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的抓手。品牌農業是一種先進的理念,是現代工業市場化、品牌化、標準化理念在農業發展中的具體體現。發展品牌農業有利于提高相關產業的市場競爭力,對于促進農業生產、提升產業層次,對于加快發展高效生態農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發展品牌農業能夠為農產品生產和加工的龍頭企業的成長指明方向并構建良好的外部空間。發展品牌農業有利于按照市場需求引導土地、資金、技術、勞動力等生產要素進行優化配置,推動農業生產向優勢區域集中,帶動產業結構優化升級,是整合并發揮資源優勢、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重要舉措。漯河的做法證明了發展品牌農業對現代農業的重要性。
品牌農業需要政府的大力推動。農業是一個弱勢產業,投入大而產業利潤低。而發展品牌農業,投入更大。一個品牌的成長,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逐步培育,需要有一個漫長的成長過程,牽涉的面往往會很廣。雙匯集團發展之初也是從一個虧損累累的漯河肉聯企業轉化而來。記得雙匯剛剛起步時,面臨著市場上激烈競爭,并不被人看好。如果沒有漯河市歷屆政府的大力扶持,也不會有今天肉制品業的龍頭老大。而當年與雙匯競爭的很多著名品牌現在大部分已在市場上銷聲匿跡,個中緣由耐人尋味。目前,在漯河,品牌農業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著名品牌呈現百花競開的喜人局面,這與漯河市政府的大力扶持分不開。這些表明,品牌農業離不開政府的大力推動。
品牌農業需要嚴格的質量安全體系作保障。當前,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的消費觀念也隨之發生巨大的變化。人們對農產品的消費從追求溫飽向追求質量與安全的方面轉變,對農產品的品質與安全的要求放在了第一位。農業發展觀也隨之改變,簡單追求溫飽目標的傳統農業發展觀日益被綠色、生態、安全等現代農業發展觀所替代。尤其是以“綠色”為主題的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和有機農產品的生產,以“生態”為核心的資源循環利用型農業和生態農業,以“安全”為宗旨的食品安全與環境安全等,已經成為農業發展所面臨的重大課題。漯河農業品牌正是以安全、環保、無公害、綠色、有機等贏得了市場,闖出了品牌,正是順應了這一發展趨勢,因而得到了快速發展。這背后,是以各個部門包括企業本身嚴格的質量安全體系作保證的。漯河市在塑造品牌的過程中,對品牌進行嚴格的保護,確保了按照質量標準組織生產,確保和提高了品牌的信譽度和影響力,確保了品牌產品質量的穩定提高。
品牌企業需要進一步拓展品牌的內涵與外延。有關研究表明,隨著各種生產經營主體市場意識的增強,品牌與商標已經從最初所賦予的識別功能和促銷功能向信息傳遞功能、價值功能、形象功能的綜合功能轉變。要進一步拓展市場,必須圍繞核心品牌,建立健全品牌體系,增強對消費者的吸引力。其主要的措施就是通過品牌延伸方式來拓展品牌范圍,向消費者提供同一品牌多種不同功用和形象的產品。如農產品的綠色功能、消費功能和安全功能等。只有不斷拓展與延伸品牌的空間,才能不斷擴大品牌的影響力。雙匯集團、北徐集團的成功證明了這一點。(原標題:漯河:品牌提升農業產業價值 帶動農業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