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唐室是他較為突出的一舉。應該承認,王建雖然出身"低賤",又目不識書,但封建正統觀念很強。他的效忠唐室完全是發自內心,不是投機。開始在許州跟杜審權,又靠秦宗權(秦宗權是蔡州人,和王建是老鄉加朋友)。當隨駕五都回長安不久,又逢著田令攻和王重榮爭鹽池,一場大戰,逼得僖宗西逃興元。這一次可成了孤身保駕:"以建為清道使,負王璽以從。至當涂驛,
李昌符焚棧道,棧道幾斷。建控僖宗馬冒煙焰中過,宿坂下,僖宗枕建膝寢。既覺涕泣,解御衣賜之"(《古今圖書集成》第二百九十七卷·前蜀)。這可是冒著生命危險,九死一生而忠心不渝,和朱玫、李昌符追劫皇帝不得又焚棧道形成鮮明對比。
王建不僅忠于僖宗,就對那個軟弱無能的唐昭宗也仍然忠誠。"三年,昭宗還長安,建奉表貢茶布等十萬。八月,封建司徒、蜀王。四年八月,朱全忠弒昭宗,建率將吏百姓舉哀制服"(《蜀■杌》)。直到朱全忠在中原篡位,
王建才經"左右勸進,三遜而后從。九月僭即偽位,號大蜀,改元武成。"這里所說的"僭即偽位",還是對王建持肯定態度的《蜀禱杌》,作者張唐英的用語。其他對王建持否定態度的史家,則日:"僭越"、"篡位"、"智詐"、"盜"。還有把王建列入《逆臣傳》中的。這很奇怪,王建在唐亡之后,于蜀稱帝是僭、是逆,那么同期所建立的其他國家的皇帝,應該誰算正統呢?史家的習帆以梁朝的朱溫為五代的第一代正統天子。但朱溫是用陰謀手段殺掉唐朝皇帝,竊取了
黃巢農民起義的勝利果實而登上王位的。尊他為正統,道理何在!
王建征戰過程中最引世人注目的,是他和田令孜、陳敬■的關系。當初,田令孜曾收王建為義子,陳敬■和田令孜又是親戚。以后王建和田令孜打了幾次大仗,陳、田敗降。陳敬碹被遣殺于三江,田令孜被擒下獄餓死。按中國的傳統道德,此屬大不義行為,再說做皇帝的人曾當過人家(還是閹臣)的千兒子,似乎無論如何也洗不干凈。
但是,具體情況需要具體分析,評價歷史人物不能離開歷史人物的具體環境。田令孜收王建為養子,并不是王建專意巴結權臣,實是因王建是個正統派,忠于唐室,和他的老鄉同僚
韓建(許州長社人)不一樣。僖宗自蜀還,"王建率義勇四軍迎帝西縣,復以建及韓建等主之,號'隨駕五都'。令孜以復光故,才授諸衛將軍,皆養為子"(《新唐書》卷二0八)。收養義子、認干爹在晚唐五代是一種社會風氣,也是政治需要。權貴、藩將收養假子比比皆是。歐陽修編《五代史》還專門列出一個《義兒傳》:"唐自號沙陀。起代北。其所與俱,皆一時雄杰■武之士,往往養以為兒,號'義兒軍'。至其有天下,多用以成功業,及其亡也亦由焉"。這是一種政治權術,中國政壇上自古就有,而且綿延不斷,不過名堂不同。關于王建殺田令孜和陳敬■,《唐書》、《新五代史》、《資治通鑒》等記載大體一致。實是這兩個人死有余辜。田令孜在當時禍國殃民,有恃無恐,連唐朝傳國玉璽都敢偷走,埋到四川老家宅第內,后被"歐陽柔治令孜穿地而得之以獻"。王建除掉他有什么不義!
唐末五代,藩鎮割據,十國分立,莫不以武力取勝。按《唐書》、《五代史》分類,"世家"、"列傳"、"雜家",再加"叛臣"、"逆臣"、"奸臣"以及"義兒傳"等,"馳騁疆場"列出名姓的,不下數百人,與王建相比,出身寒門而又"目不識書",能夠闖下基業而又治理如軌的恐怕寥如晨星。特別是出能勝,攻能克,常勝不衰的當首推王建。不說別的,
楊復恭代為軍容使,征討叛逆田令孜和陳敬■,"復恭出建為壁州刺史,建乃召集亡命及溪洞夷落,有眾八千,以攻閬州,執其刺史楊行遷。又攻利州,利州刺史王珙棄城去。"以亡命徒和溪洞夷落的島合之眾,連克兩州,逼得擁有數十萬大軍的節度使陳敬■和監軍田令孜致書講和,沒有打仗的真本事能夠收到這樣的戰爭效果嗎?緊接著,王建又"以其家屬托(顧)彥朗,選精兵兩千,馳之成都。行至鹿頭關,敬■悔召建,使人止之。建大怒,擊破鹿頭關,取漢州。彥朗聞之,出兵助建,軍于學射。敬■遣將句惟立逆建,建擊敗之,遂攻彭州。敬■遣眉州刺史山行章將兵五萬屯新繁,建又擊敗之,獲萬余人,橫尸四十里。敬■發兵七萬益行章,與建相持朦陽、新都百余日。"結果驚得唐昭宗忙派人調停,以宰相韋昭度為西川節度使,分邛、蜀、黎、雅為永平軍,拜王建為節度使。
王建并不是"一介
武夫",盡管說他"目不識書",但他卻能"審時度勢",不莽撞從事。他原從楊復光鎮壓黃巢農民起義,復光死,建和鹿晏弘等八都頭西迎僖宗于蜀。鹿晏弘野心大,擁眾東歸陷陳、許,最后落得一敗涂地。王建、韓建等五人卻各率一部,西奔于蜀,僖宗得之大喜,號"隨駕五都",又封"神策軍宿衛"。接著王建又和他的老鄉韓建分道揚鑣。盡管韓建任潼關防御使、華州刺史時,能夠"暇則學書史","披荊棘,督民耕植,出入間里,問其疾苦",做了一些好事,但以后急功近利,不識時務,"殺宰相韋昭度、李■等,謀廢昭宗",召來了"晉兵問罪三鎮,兵傅華州",最后只得低首講和。接著仍然不汲取教訓,稍有機可乘,便"劫天子幸陀鎮","率精兵數千圍行宮,請誅
李筠","以兵圍十六宅,諸王皆登屋叫呼,遂見殺"。最后終于沒弄成大"氣候",當了朱全忠的降將。朱全忠一死,他也由于"許州軍亂,見殺"。
王建不急功近利,"光啟元年(公元885年),河中王重榮與田令孜爭鹽池,王重榮召晉兵犯京師。僖宗幸鳳翔,移幸興元,以建為清道使,負玉璽以從。"王建不像李昌符、陳敬■、韓建、
李茂貞之流鼠目寸光,而是獨保皇帝,冒死闖險。不單是為了效忠唐室,更主要的是詳察了當時局勢,顯出了一個政治家的遠見卓識。
王建善于借助力量,搞統一戰線。在征戰過程中,他的主要依靠力量是許州將士。兵微將寡時,連溪洞蠻夷都能調得動,用得上。力量不足時,他還能利用"友善"關系擴充實力。光啟三年(公元887年),陳敬■悔見召,顧彥朗發兵助建;文德元年(公元888年),"
王建軍新都。綿竹土豪何義陽、安仁費師■等所在擁兵自保,眾或萬人,少者千人。建遣假子王宗瑤說之,皆率眾附于建,給其資糧,建軍復振。"為進軍成都開拓了道路。
王建歷經了"三年百戰",很少失利,其原因除了如龍州司倉周庠所說"唐祚將終,藩鎮互相吞噬,皆無雄才遠略,不能勘濟多難。公(指王建)勇而有謀,得士卒心,立大功者非公而誰"外,還在于他能夠廣開言路,善于傾聽不同意見。僖宗光啟三年(公元887)三日,他聽周庠計,襲閬州,逐楊茂實,遂軍勢日盛。這時,軍中滋長了急躁情緒。部將張虔裕勸說王建,乘天子微弱,遣使奉表,"杖大義以行師"。部將綦毋諫復說建"養士愛民以觀天下之變"。王建冷靜分析當時時局,覺得還是綦毋諫說得對,不僅沒有草率行動,還專門和東川節度使顧彥朗通好,為以后借助援軍打下基礎。公元897年,王建與顧彥暉經五十余戰,歷經三年,蜀州刺史
周德權(許州人)給王建建議,言:"士卒疲于矢石,百姓困于輸鞔,東川群盜多據州縣,彥暉懦而無謀,欲為偷安之計,皆略以厚利,恃其救援,故堅守不下。今若遣人諭賊帥以禍福,來者賞之以官,不服者威之以兵,則彼之所恃,反為我所用。"王建從之,結果遂州、合州、風翔等地紛紛率眾來降,合力直搗梓州,逼得顧彥暉全家自殺。建入梓州。城中兵尚七萬人。. 史書載王建"機略拳勇",可見王建是一位具有遠見卓識,勇猛善戰的軍事指揮者。加之用人得當,善于納諫,故而能乘亂世之機,克敵制勝,最終節制全蜀。
三、王建的治蜀
王建治蜀,早在戎馬倥傯時就有謀劃。昭宗乾寧四年(公元897年),為調和王建與顧彥暉的矛盾,皇帝以右諫議大夫李詢為兩川宣諭使,辟韋莊為判官。王建不把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