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舞陽人,生在舞陽,長在舞陽;出自平民,而又大半生從事平民文化工作,當然受平民文化影響頗深。今天,我以王建家鄉人的身份,以一個平民文化工作者的身份,替我們一千年前的老鄉--王建,講幾旬平民們認為較客觀的公道話。
下面,筆者就從王建家鄉的傳說入手(因為歷史是人民群眾創造,不是憑某些文人引證抄錄的),闡
發一點個人管見。
一、王建的出身
王建(公元847-918年),河南舞陽城郊王城崗人。少孤貧:中年外出闖蕩,晚定蜀川。家鄉后代已無可考。但該村群眾談起王建還引,以為榮,民間傳說歷久不衰。茲將縣"地名辦公室"調查的有關詞條摘錄如下:
王常崗,亦稱王城崗,曾名望城崗。自然村。屬城郊鄉柴莊行政村。戶7l,人344。漢族。耕地400畝。相傳,東漢宿將王常出生于此,此地處崗上,故名。后改王城崗。又明崇楨十四年(1641年)十一月,
李自成二次攻打舞陽縣城時,在此安營扎寨,并在此崗上向城內了望,故曾名望城崗……現以王姓居多,尚有趙、李、項、劉、謝等姓共居。
據村民王順(46歲)說:俺莊除了歷史上有名的王常、王建外,還有一個叫王杰的。他年幼喪父,母子二人生活貧困。后來,母親又病逝,只剩王杰一個流浪兒,無依無靠,以乞討為生。一日偶然在道旁睡著了,有一山西巨商乘車從此路過,
車夫很遠看到路旁臥著一只猛虎,立即稟告主人,主人下車將此子抱到車上。詢問村人是誰家的孩子,村人說這孩子沒人管,巨商遂將其收為義子。上學十年后進京趕考,得中,官至轉本御史。
上述詞條中提到的該村三易村名,顯然都是為紀念該村歷史名人而演變的。開始因王常而起。據《后漢書·王常傳》:"王常,字顏卿,穎川舞陽人也。王莽末,為弟報仇,忘命江夏。久之,與王鳳、王匡等起兵云杜綠林中,聚眾數萬人,以常為偏裨,攻傍縣。……及更始立,以常為廷尉大將軍,封知命侯。……光武見常甚歡。……乃
召公卿將軍以下大會,具為群臣言:'常以匹夫興義兵,明于知天命,故更始封為知命侯。與吾相遇兵中,尤相厚善'。特加賞賜,拜為左曹,封山桑侯"。
又改王城崗,很顯然是因王建當前蜀王而改的。因為那么一個小村莊(恐怕當時遠比現在的人口還要少得多),不是因王建做皇帝,單純為王姓,是不會叫"城"的。至于以后又改望城崗,正如詞條中所述,是因為李自成攻打舞陽縣城,借高崗了望城中虛實。據清道光《舞陽縣志》:"崇禎十四年八月,李自成自南陽來,圍舞陽,火逼西門。宏(知縣潘宏)親冒矢石,督眾擊賊,賊不支,宵遁。宏謂眾曰:賊必復來。于是益治城塹,修器械,積芻粟。十一月,果復來,營于東門外。宏悉力拒守,有小校善射,屢卻賊。諸生景長舒,陰予賊書.以獻城。十二月一日城潰,宏猶率眾巷戰,被執,罵賊,被支解"。如今為紀念知縣潘宏殉難的臘月初一廟會仍然盛況空前。
從以上該村三易村名可以看出,老百姓紀念歷史人物是不講尊卑貴賤的,你"編書院"的筆桿子們看不起,他口頭傳說卻不管你那一套,而且還添枝加葉給以美化。舊《縣志》中把李自成罵得狗血噴頭,老百姓卻反把王城崗又改望城崗,一連喊了三百多年。縣城里的"闖王殿"、"議事廳"至今仍保護完好,作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發文件、樹標志成一景觀。
再具體一點,王建是否真如史書所載,是一個"少無賴""賊王八"?我很懷疑第一個給王建寫史的人根據來自何處,以后第二個、第三個又依樣照抄。大概古時候搞志書不會像現在詳細調查研究。開初五代十國那種紛亂年代絕不會修志(一般都是盛明時修志),后人修史只有從文字堆中找資料,找不出的便百般搜尋,或揀片紙、或聽口頭,一筆定音,而后起相沿。也有許多證訛誤者,或搞年譜,或作校注,但更正起來很難,這已成了我國史學界傳統之痼疾。 ''
還說王建出身。史書說他宰牛,販私鹽。按現在觀點,即使真的有其事,也算不上"無賴"的行為,只能算違犯當初皇帝政令的叛逆營生。至于說到"盜驢",據調查,該村農民現在仍是養驢的居多,養牛馬的農戶寥寥無幾,這似乎成了一種古之"遺風"。王建幼時家貧,大概免不了會干這種營生,即使偶而拐走過一兩回"驢馱",在那種亂世年代也不足為怪。
還有該村王順講的王杰的故事,這種口頭傳說肯定不是他自、己杜撰的,一代代不知傳說了幾百年,里邊免不了摻進了許多民間口頭文學者的創造。我查過許多志、史,舞陽籍的大人物根本沒有王杰這個名字。舞陽口語"杰"、"建"近音,王杰很可能是王建之誤。出身貧窮、少孤無依,被山西富商抱養也很符合實際。'因為舞陽過去的商棧大部分都被秦、晉商人把持,特別是鹽業和油坊、酒館。清道光稱鹽用的石權,重二百五十市斤,現在在縣博物館作文物陳列。販私鹽、偷驢(是否系牽驢訛誤?)都有可能發生在給商人當傭工時。"人化虎"、"進京高中"、"轉本御史"等,則是農民文化意識的演繹。
另外,"賊王八"這個"賊"的出處有二:一是說里人謂之,此證據不確。還有一說是《資治通鑒》:"令孜曰:建,吾子也,不為
楊興元所容,故作賊耳。"實是王建怕楊興元召之被殺頭,召集溪洞酋豪,襲閬州,軍勢益盛。算不得作賊。如果把"賊"字去掉,"王八"實實在在是王建的原名,并不是"里人"貶低王建的"罵語"。《新五代史》卷六十三:"建乃招集亡命及溪洞夷落,有眾八千,以攻閬州。……敬碹患之,以問令孜。令孜曰:'王八,吾兒也,以公召之,可置麾下'。乃使人召建。"如果不是真名,田令孜絕不會把"王八"稱"吾兒也"。另據《唐宋詞人年譜·韋端已年譜》:"梁遣光祿卿盧■聘蜀,推王建為八兄,在永平二年二月。王建答書,在其年六月。"這更進一步說明,王建初名,實是單一個"八"字。舞陽習俗,名字叫"張八"、"李八"、"劉八"的多的是。"王老八""井老八"等在八字前冠以老字,則是對闖蕩江湖的好漢義士和頭面人物的尊稱。直到現在,這種習俗仍然存在。
以上是平民眼中的王建,下面再贅述一下較為原始和半官半民文人所撰的有關王建的史料。一是宋人張
唐英所撰的《蜀禱杌》。張唐英是蜀州人,算是王建的半個老鄉,聽老百姓的話多,所以記載王建的事跡較詳盡而客觀。拋去宿命、迷信(如洪道士看相、墓內外鬼對話、即位后的各種祥瑞)等糟粕,其記敘和評價,還是比較實事求是的。再一個是郾城縣的陳金臺所撰的《郾城縣記》。陳金臺在清光緒時當過滁州知州,卸任回鄉后在家閑住,收些弟子。抽空自費,用六年時間把《郾城縣記》寫成,計三十卷二十多個門類。1921年脫稿,因無錢印刷,一直到1934年才靠學生們集資拿到開封用木板刊印。由于他接近勞動人民,在記載王建時沒有照抄歐陽修、
司馬光等大家原本,而是引證了《蜀禱杌》中的原文(還有個原因是《蜀禱杌》說王建是穎川郾城人)。最后表示,王建郾城人說,"固難征信,予果以其說(舞陽人說)為當。"
綜上所述,王建出身的所謂"無賴",只有離王建年代較近的兩個老鄉記敘的"與晉暉為盜"算是依據。但究竟"盜"的什么,查《十國春秋·晉暉傳》:"晉暉,許州人。少有膽略,初與建為盜,夜泊舞陽古墓中……"依此分析,他們不可能是做盜墓賊,很
大可能是販私鹽,因為一般偷盜,不會被抓到二百里外的許州牢獄。如果是這樣,當與王巢年輕時的"罪名"同,算不得人格上的問題。
二、王建的征戰
王建的征戰生涯中,保僖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