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大人李詢放在眼里,卻一眼看中了年已六十六歲的判官韋莊,辟為掌書記,尋召為起居舍人。當時與韋莊同時入蜀的,還有毛文錫、牛嶠等。毛第進士時,才十四歲。這些中原的知識分子,一旦被重用,即顯示出了聰明才干。《
唐詩紀事》卷六八:"莊為王建管記時,一縣宰乘時擾民,莊為建草牒云:'正當?shù)蝰┲铮冒驳蝰晃鹗汞忦曛螅瑥妥鳢忦辍?#39;時以為口實。"
王建懂得諭和息戰(zhàn),免民涂炭的道理。成都一戰(zhàn),是他定蜀的關鍵戰(zhàn)爭。城下談判,他力勸田令孜只要"太師改圖,建復何求!""是夕,令孜自攜西川印節(jié)詣建營授之",于是,"將士皆呼萬歲"。待到陳敬■開門迎建,他已安排張勃為馬步斬斫史,使先入城,對于"焚掠坊市"者,先斬而后白。"既而士卒有犯令者,■執(zhí)百余人,皆捶其胸而殺之,積尸于市,眾莫敢犯。故時人謂為'張打胸'"(《資治通鑒》)。
王建也不窮兵黷武。雖然他身經(jīng)三百戰(zhàn),不怕打仗,但絕不打無把握之仗。公元904年,建定兩川之后,諸將勸他乘李茂貞之衰,攻取鳳翔。他征求節(jié)度判官馮涓意見,馮涓告訴他:"兵者兇器,殘民耗財,不可窮也。今秦、晉虎爭,勢不兩立,若并而為之,舉兵向蜀,雖諸葛亮復生,不能敵矣。"此策正中王建下懷,曰:"善!茂貞雖庸才,然有強悍之名,遠近畏之,與全忠力爭則不足,自身守則有余,使為我藩蔽,所利多矣。"于是,乃與茂貞修好,并以女嫁茂貞侄,茂貞數(shù)求甲兵于建,建皆與之。
王建治蜀,其首要措施是廣攬賢才,不僅信
任重用,而且以誠待之,推心置腹。他曾說過一段肺腑之言:"吾為神策軍將時,宿衛(wèi)禁中,見天子夜召學士,出入無間,非將相可及。"他講這段話,實質上不是歌頌唐天子,而是給入川的"學士"們表態(tài)。以后果然"待格等恩禮尤異","百余人并見信用"。王建"善待士",不僅表現(xiàn)在如上所示,還能聽不同意見,連挖苦的話也聽得下。前蜀有個
貫休和尚,編了一首打油詩,題目叫《公子行》,嘲諷皇親國戚和權貴:"錦衣鮮華手擎鶻,閑行氣貌多輕忽。艱難稼穡總不知,五帝三皇是何物。"在座的皇室內眷都非常不滿,王建不僅不生氣,還非常稱贊,表示對皇子們要嚴格管教。
王建"善待士"舉世公認,但史書上卻多在前面冠以"多智詐"。給人的印象是一種權術手段。更有些文人騷客,演繹出一則王建奪韋莊愛姬的故事。說晚唐五代"花間派"詞壇領袖韋莊有個愛姬,色藝雙絕,被王建看中,索要藏入內宮。韋莊追念她,作《小重山》詞:"空相憶,何計得傳消息。天上
嫦娥人不識,寄書何處覓。新睡覺來無力,不忍把伊書跡。滿院落花春寂寂,斷腸芳草碧。"情意凄怨,人相傳播,盛行于時,姬聞之,遂不食而卒。編造此則故事的《古今詞話》的作者楊浞是宋代人,他的"詞話",很多帶演義性質,對這段所謂的"兒女情案",近代許多學者都提出了疑義。山東大學文史哲學研究所主編的《中國歷史著名文學家評傳》中提出"此不可信"。
夏承燾先生在他所著的《唐宋詞人年譜》中作了詳細考證,指出其詞屬"悼亡姬作",系韋莊"初及第時亦非入蜀后事也","楊涅所云,近于附會"。
王建治蜀效果如何,史書上很少記載。多數(shù)記載的是皇室內猜忌內訌、分封賜爵,各處祥瑞征兆,貶多褒少。事實上并不盡然,其證據(jù):一是如果真的那樣靡亂不堪,中原的知識分子及唐末名士不會冒著戰(zhàn)亂之危、山水之險紛紛投蜀。據(jù)記載,當時入蜀的除韋莊、唐襲、鄭騫、張格、王鍇等被授以要職外,其余象宋■等受信用的還有百余人,另外沒落名姓的不知還有許多。如果單為避亂,他們不會長居蜀地,客死異鄉(xiāng)。二是王建稱帝后,廣攬那么多人才,為的是什么?歷史記載很清楚,"武成二年正月祀南郊,以韋莊為吏部侍郎,張格為中書侍郎、同平章事,因謂曰:"不恃權,不行私,惟至公是守,此宰相之任也。"王建是頭一年九月即的帝位,第二年正月就祀南郊。"祀南郊"不單純是一種封建祭禮,其主要用意是求上天風調雨順,民富國強,其主觀愿望不能不給以肯定。況且就在那樣隆重的儀式上,對臣下諄諄告誡,不能不說是善舉。前蜀開國之后,很重視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的發(fā)展。"三年六月下詔勸農(nóng)桑曰:昔劉先主入蜀,武侯勸其閉關息民十年,而后舉兵振搖關內。朕以猥眇,托居人上,愛念蒸民久罹干戈之苦,而不暇于農(nóng)桑之業(yè)。今國家漸寧,民用休息,其郡守縣令務在惠綏,無侵無擾,使我赤子樂于南畝,而有豳風七月之詠焉。"君臣協(xié)調一致,百姓休養(yǎng)生息,加上蜀地的優(yōu)越自然條件,可謂天時,地利、人和三者具備,蜀地繁盛自不必言。
王建的迷信思想非常嚴重,其表現(xiàn)自幼時同晉暉在舞陽墓中聽"鬼語"對話開始,以后是五臺山洪道士看相,馬腹中見小蛇,直到稱帝后頻繁的出現(xiàn)各種"祥瑞"征兆,幾乎貫穿了他的一生,成了一種很突出的表現(xiàn)。實際上并不奇怪,大凡平民出身的人,想奪天下,建大業(yè),幾乎都少不了用迷信手段。
王建晚年的最大錯誤是他過于內寵徐氏姐妹,外重宦官
唐文康,疏遠了故將大臣,錯立了太子宗衍,造成人亡政息。他死后不久,前蜀遂亡。雖然臨終前他也有覺察,但力不從心,為時已晚。
筆者認為,王建是一個有過錯的人,但也是一個有本事的人,而且對人民(特別是蜀國人民)也作了一些好事。如委任將佐、擢用才智、撫養(yǎng)士卒、惠綏黎庶、勸課農(nóng)桑、輕省徭賦等,作為一個"草莽英雄",能做到這些就很難得了。【原標題:平民意識中的平民皇帝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