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日報農村版報道 3月3日上午,位于北京的全國農業展覽館,河南省農民工風采展正在這里舉行。展館內西北角的洛陽展區熙熙攘攘,仿古青銅器展臺前被圍了個水泄不通。一會兒 時間,伊川縣煙澗村農民方長站所帶的參展青銅器就被熱情的看客搶購一空。赴京時方長站帶了大包小包的仿古青銅器樣品,返程時他帶回的是一沓訂貨合同。
方長站是洛陽煙云澗青銅器有限公司的常務副經理,對于他來說,參展時碰到這樣的“盛況”已經不是第一次了。
近年來,依托“公司+基地+農戶”的經營戰略,伊川縣葛寨鄉煙澗村生產的仿古青銅器不僅在全省叫響,而且走向全國,跨出了國門。
葛寨鄉煙澗村位于古“絲綢之路”上,附近曾出土有“子申父己”銅鼎和銅斝、銅爵等酒器。上世紀70年代,就有村民開始制作仿古青銅器。改革開放 之后,越來越多的村民看準了這條致富之路,仿古青銅器生產漸成規模。到1996年,全村已有近1/3的農戶以此為業,煙澗仿古青銅器在當地小有名氣。然 而,由于村民們分散經營,缺乏統一的管理,曾出現了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相同規格產品相互壓價等情況,使仿古青銅器產業一度陷入低迷。村民們把這一段時間戲 稱為“戰國時代”。
如何才能盡快結束“戰國時代”,做大做強這一村民們賴以生存的產業?
2006年7月,在伊川縣工商局和葛寨鄉黨委、政府等部門的幫助下,大多數的仿古青銅器加工戶被團結到了一起,伊川縣青銅器行業協會掛牌成立。同時成立的還有按“公司+基地+農戶”模式運作的洛陽煙云澗青銅器有限公司。
提高技術標準是立足之本。為了改進生產工藝,推進技術升級,公司一方面邀請專家上門指導,一方面派出技術骨干到外地學習培訓。經過一系列技術改 造,煙澗村青銅器的工藝配方更為合理,產品更精致,制作成本降低了5%左右,逐漸形成了獨特的冶煉工藝。如今,該公司已有河南省民間工藝大師1人,高級技 工11人。小到幾百克的產品,大到超過1000公斤的大件都能制作。
研發新產品是發展的動力。煙云澗青銅器有限公司先后開發出了河洛圖書鼎、宅茲中國尊等新產品10余種。2009世界郵展要在洛陽市舉辦,公司利 用這一難得的機遇,與北京高校專家學者合作,制成了“中國2009世界集郵展覽紀念鼎”,該鼎被確定為郵展唯一的青銅器紀念品。
為農戶做好后盾是發展的保障。煙云澗青銅器公司走的是“公司+基地+農戶”的路子,公司與農戶是互惠互利的關系,農戶的生產有了保障,企業才能 發展壯大。近年來,公司協調農村信用社為農戶貸款68萬余元,37個農戶成了“信用戶”。公司通過縣農業銀行為87戶村民辦理了“惠農卡”,為農戶的進一 步發展提供了堅實的保障。去年下半年還接納返鄉務工人員20人,解決了群眾的后顧之憂。2008年,煙澗村的青銅器產值超億元,實現利稅1000萬元,全 村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占到了全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的80%。(ybt :伊川煙澗村:仿古青銅器叫響全國)
來源:河南日報農村版 2009.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