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圣宮石硯雕刻藝術是一種傳統的民間美術,源于北宋時期,流傳于洛陽地區。
會圣宮石硯自古硯以石名、石以硯貴,至北宋已名聲臻盛。早在東周時期,洛陽邙山的紫丹、青碧已被開采利用。“會圣宮硯”產于洛陽東部邙山下寺溝村,唐宋曰“暖泉”,溪中有暖石色紫可做硯臺。在溪澗中常年累月接受地熱及暖水滋養,渾然天成,乘法自然。使之結構細密、柔膩溫潤、不干不涸、發墨養毫。以其“發墨不泛”的特性,贏得王公名流,文人墨客的垂青。加之上乘的工藝,構思奇妙的雕琢,被奉為文房至寶,是當時十分罕見、而又名貴的奢侈品,是名震一時的稀世珍寶。
傳承人孟金剛自幼受其堂叔影響,對會圣宮硯的選石、雕刻深入研究,從其堂叔的言傳身教中,掌握了從采石、選料、制璞、雕刻、磨光等硯雕的一整套制作工藝。制作的作品有洛陽牡丹、龍門大佛、洛神賦圖、龍鳳花鳥、山水人物等,其功力在硯臺上得以體現,雕刻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充分的體現了“洛陽會圣宮硯”迷人魅力。
2015年,入選第四批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