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有著數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唐堯、虞舜、夏禹等神話,多傳于此。從夏朝開始先后有十三個王朝在此定都,有105位帝王在洛陽指點江山。洛陽是我國歷史上唯一被命名為“神都”(神州大地之首都)的城市。是我國建都時間最早,時間最長的城市之一。
洛陽歷史曾用名或別名,斟鄩、西毫、洛邑、洛師、成周、王城、雒陽、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三川。
洛陽,立河洛之間,居天下之中,既稟中原大地敦厚磅礴之氣,也具南國水鄉嫵媚風流之質。開天辟地之后,三皇五帝以來,洛陽以其天地造化之大美,成為天人共羨之神都。洛陽代表最早的中國,也是最本色的中國、最淵深的中國。
洛陽城,北據邙山,南望伊闕,洛水貫其中,東據虎牢關,西控函谷關,四周群山環繞、雄關林立,因而有“八關都邑”、“山河拱戴,形勢甲于天下”之稱;而且雄踞“天下之中”,“東壓江淮,西挾關隴,北通幽燕,南系荊襄”,人稱“八方輻輳”、“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所以歷朝歷代均為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皇者必爭之地,成為歷史上最重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流域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中國古代伏羲、女媧、黃帝、堯、舜、禹等大仙居住于此。同時,洛陽也是中國300多年文明的帝都王城,華夏,中華,中土,中原,中州等稱謂均源自于古老的洛陽城和河洛文明。1960年在洛陽偃師“二里頭遺址”的上層發現一處規模宏大的宮殿基址。
洛陽共經歷十三個建都朝代,累計建都史達千余年。洛陽在歷史上曾長期作為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而存在,東漢光武中興、明章之治、西晉太康之治、北魏孝文改制、武周遺風在這里上演,歷代帝王貴胄、文人騷客等均對洛陽的都城地位有著極高評價。周公曰“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貢,道里均焉”;漢高祖曰“吾行天下多矣,唯見洛陽”;班固曰“光漢京于諸夏,總八方而為之極”;北魏孝文帝曰“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唐太宗曰“崤函稱地險,襟帶壯兩京”;唐玄宗曰“三秦九洛,咸曰帝京”;韋應物說“雄都定鼎地,勢據萬國尊”;宋太祖曰“吾欲遷洛,以據山河之險而去冗兵,循周漢故事以安天下也”;司馬光曰“欲知古今興廢事,請君只看洛陽城”……
洛陽是中華文化的讀本和華夏文化從萌芽、成長走向繁榮、壯大的中心和象征。據考證,中國佛教首傳于洛陽白馬寺。以洛陽學子讀書音確定的中原雅音是古代河南的標準話。洛陽是中華姓氏主根、閩南、客家之根。中華民族最早的歷史文獻“河圖洛書”出自洛陽。被奉為“人文之祖”的伏羲氏,根據河圖和洛書畫成了八卦和九疇。從此,湯、武定九鼎于河洛,周公“制禮作樂”,老子著述文章,孔子入周問禮,洛陽歷代科學泰斗、學術流派、鴻生巨儒、翰墨精英,更是照耀史冊,燦若繁星。中國傳統文化儒、佛、道的產生和發展與洛陽密切相關,中國四大發明與洛陽息息相聯。伏羲,作為人文始祖,發現了“河圖”與“洛書”,發明了“八卦”,成為中華民族的瑰寶,老子著有《道德經》,蘇秦佩六國相印,縱橫游說于六國之間,才子賈誼博懷濟世文章,班超出使西域,班固修《漢書》,許慎著《說文解字》,司馬光編修《資治通鑒》,張衡發明渾天儀、地動儀,蔡倫發明造紙術,虞初的《周說》,陳壽的《三國志》,歐陽修的《新唐書》、《新五代史》等,無一不是在洛陽這塊沃土上完成的。程頤、程顥兄弟開創宋代理學,著名的“建安七子”、“竹林七賢”,“金谷二十四友”等云集此地,譜寫華彩篇章,左思一篇《三都賦》,曾使“洛陽紙貴”,“洛陽才子”,“漢魏文章半洛陽”。張衡發明地動儀,蔡倫造紙,馬鈞發明翻車……以洛陽為中心的河洛文化和河洛文明,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源頭,構成了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
東洛陽西羅馬
洛陽是和羅馬并稱的世界兩大古都,有著東洛陽西羅馬之說。羅馬帝國時期正是我國的東漢時期,東漢首都洛陽。當時洛陽和羅馬同是世界上最強大國家的兩個首都。東漢皇帝派大臣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荒廢已久的絲綢之路,首次將絲綢之路延伸打通到了歐洲延伸到了羅馬。而羅馬亦派使臣順著絲綢之路歷史上首次來到了中國,并在東漢京師洛陽覲見了大漢皇帝。洛陽因此成為了絲綢之路的東方起點。這也是我國歷史上首次和羅馬交往,所以一直有“東洛陽西羅馬”的說法。 2009年世界郵展在洛陽舉行。期間,大遺址保護洛陽高峰論壇開幕,與此同時,秦漢—羅馬文明展也在洛陽拉開帷幕,無數的羅馬稀世珍寶不遠萬里運到洛陽,在為期幾天的展覽中,讓參觀者大飽眼福,嘆為觀止,再一次將昔日世界的兩大都市連結起來,續寫了西羅馬東洛陽的輝煌篇章!
絲綢之路起點
東漢時,漢明帝派遣使臣班超出使西域,打通了荒廢已久的絲綢之路,且首次將絲綢之路延伸打通到了歐洲,到了當時的羅馬帝國。這是現在完整的絲綢之路的路線,即從東漢時洛陽出發,最西端到達當時的歐洲羅馬帝國。羅馬帝國也首次派遣使臣順著班超打通的絲綢之路來到東漢,在京師洛陽覲見了大漢皇帝。這是歷史上羅馬和中國的首次交往。加上羅馬帝國的時期和我國的東漢時期剛好在時間上的吻合:東漢(25—220)與西羅馬帝國(前30—476),所以一直以來都有東洛陽西羅馬之說,這是歷史上分別代表東西方的兩大帝國首都。而絲綢之路首次將羅馬帝國和中國連結在了一起。 東漢之后,魏晉及隋唐時期,洛陽都是東西方絲綢之路貿易的起點,這個跨度之大,時間之久,意義之大,無與倫比! 國學大師、已逝北京大學教授季羨林先生說:“我不止一次的說,絲綢之路應以洛陽為起點。這是個不刊之論。”
對日本重大影響
京都是仿照唐朝時的東西兩京洛陽和長安而建,分為左右兩大片區,一片叫做長安,一片叫做洛陽,后來由于長安片區一蹶不振,而洛陽片區繁榮似錦,所以后來整個京都都叫洛陽。現在京都有幾大區,分別為:洛中、洛東、洛北、洛西等。學校、醫院、會社、企業等機構都多以洛陽為前綴。古時候去京都,都叫做上洛或進洛等。這是我國古都對日本產生影響的體現和結果,也是我國對外國城市命名產生的重大影響!
洛陽市花
牡丹花
洛陽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 “天下名園重洛陽”,“洛陽牡丹甲天下”,“洛陽地脈花最宜,牡丹尤為天下奇”,“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牡丹是我國傳統名花,花蕾碩大,色澤艷麗,國色天香,自古就有富貴吉祥、繁榮昌盛的寓意,代表著中華民族泱泱大國之風范,。
牡丹從隋代落戶洛陽西苑后,地脈適宜,開得繽紛美麗、艷冠天下。
唐代洛陽是陪都,武則天當皇帝時就在洛陽登基,并在洛陽主持政務。“自唐武則天后,洛陽牡丹始盛。” (宋·歐陽修《洛陽牡丹記》)。從武則天時期到開元年間(公元690年至公元741年),還有唐貞元、元和年間(公元785年至公元820年),是中國牡丹史上一個黃金時代,奠定了中國牡丹發展和牡丹文化興盛的堅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