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災害性天氣概況
2013/4/7 15:43:18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一)干 旱 干旱是洛陽市的主要災害性天氣、發生范圍廣,出現頻率高,持續時間長。全市常有春旱,個別年份春夏秋連旱,危害十分嚴重。干旱年份有1959年、1960年、1965年、1972年、1977年、1982年和1986年。除了嚴重干旱年外,還經常出現季節旱和短期干旱。1950—1990年,全市旱災面積超過100過萬畝的有19年,超過200萬畝的有14年,超過300萬畝的有6年。
干旱的成因很多,它與降水量多少、年內降水分布有關。也有地貌特征、地下水埋藏深度、土壤性質和結構等有關。尤其是與降水量的多少和分配為主導因素。以年平均降水650毫米作為比較降水量多少的標準。冬小麥整個生育階段的正常降水為500毫米,夏玉米整個生育階段的正常降水為350毫米。大多數縣都能滿足小麥、夏玉米正常生長的需水,但降水量的年內分配與作物各生育階段的需水并完全吻合,主要是春旱較多,尤其是4月份表現為全市性干旱,而4月份是小麥生育階段的關鍵時期,干旱缺水對作物產量影響很大,另外,新安、孟津、偃師等沿黃河南岸地區及伊川等縣,在夏玉米開花—乳熟期的6—8三個月同樣表現出干旱,大旱發生頻率分別為38%、22%、38%。偃師縣8月份大旱發生頻率達50%,加強春季防旱抗旱,是農業生產的關鍵問題之一。
(二)暴 雨 豫西山區是河南省多暴雨的地區之一。所謂暴雨,一般指日雨量≥50毫米的雨日,它是一種出現在局部地區的災害性天氣,降水強度較大,形成巨大的地表徑流,淹沒農田,沖毀莊稼,或因長期積水,造成作物缺氧,破壞了作物正常的生理機能而造成歉收以致絕收。
(三)冰 雹 冰雹在市屬縣區每年都有發生,多分布在洛寧縣北部和南部地區、欒川縣東部地區和北部地區、嵩縣西部山區及嵩縣東部與汝陽縣交界處和宜陽縣、伊川縣交界地區。降雹寬度一般3—5公里,形成冰雹的積云,常沿山脈、河谷移動,降雹地區呈狹小帶狀分布,故有“雹打一條線”的說法。冰雹對作物主要是機械損傷,受災作物輕者減產,重者顆粒無收,同時由于作物受到創傷容易發生病蟲害。
(四)霜 凍 洛陽市丘陵起伏,地勢復雜,氣候多變,霜凍對局部地區危害嚴重。其主要表現在它和過早的初雪、過晚的終雪結合起來,使生長期縮短。據不完全統計,全市1951—1976年共出現霜降135次,平均每年5次,主要在11月至次年4月間,以秋末冬初和冬末春初為最多。
(五)干熱風 5月份以后,氣溫升高,常有干熱風天氣出現,使小麥因高溫而失水過快,縮短灌漿過程,粒重降低,可使小麥減產1—2成,嚴重的3成以上。干熱風的危害程度可分為兩種類型:5月中、下旬,14時氣溫≥30℃,相對濕度≤30%,風速≥3米/秒,持續時間兩天為輕型干熱風,14時氣溫≥32℃,相對溫度≤25%,風速≥3米/秒,持續3天以上,為重型干熱風,干熱風是我市小麥生產的重要災害。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洛陽農業信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