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公鼎、獸面紋方鼎、大克鼎、臥虎立耳扁足鼎……單聽這些名字,許多人可能就會覺得頭大,更別說它們到底長啥樣,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可這些在11歲小男孩關鍵的眼里,卻是小菜一碟兒。
9日,在市博物館舉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活動中,當關鍵站在一組仿制的青銅器前向他的小伙伴們介紹時,在場的許多游客和市民被小家伙淵博的學識震住了。
“大克鼎是西周晚期著名的青銅器,是清光緒年間在陜西出土的;蟠龍蓋獸面紋壺是在遼寧出土的,現藏于遼寧博物館……”聽著關鍵的介紹,很多人圍了上來。
“這孩子不簡單,咋能認識這么多青銅器?”、“許多青銅器的名字很生澀,他小小年紀怎能記住?”……
面對大家的疑問,關鍵說,他是西工區(qū)第二實驗小學的一名五年級學生,從小就特別喜歡青銅器,家里買了很多這方面的書籍,他經常跟著媽媽到各地參觀博物館,慢慢就認識了。
站在一旁的關鍵的媽媽李新宇是一名心理咨詢師。她說,他們家沒有人從事古文化研究,孩子是在7歲時喜歡上青銅器的,當時他經常看央視的鑒寶欄目,慢慢就對這些古代器物產生了興趣。看到孩子這么喜歡,她就有意識地買了一些有關青銅器的書籍,比如《青銅圖譜》等,還經常帶著孩子到各地參觀博物館,就這樣孩子漸漸認識了上百種青銅器。“很多青銅器的名字很難寫、難認,孩子看到不認識的字,就去找書、查字典,在這過程中,孩子自己找到了樂趣,并樂在其中。”
看到一名11歲的孩子對中國的古典文化這么感興趣,洛陽黃氏粵鈺青銅器的第十七代傳人、中國中華傳統(tǒng)工藝大師黃燁儒也伸出了大拇指。“青銅器的研究對許多成年人來說都是個挑戰(zhàn),這么小的孩子能有如此見識,對青銅器有如此濃厚的興趣,作為常年從事青銅器研究、復制工作的我來說,十分欣慰!”(記者 李燕鋒 文/圖)【原標題:洛陽11歲小男孩能識百種青銅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