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同這位中鐵十五局二公司第四機械化工程隊挖掘機司機聊天時,面龐黝黑的他操著湖北口音,樸實地述說了這些年的工作經歷。
立志用挖掘機“寫字”
1984年,許敬銀脫下軍裝,成為二公司第四機械化工程隊的一名鐵路工人。通過刻苦學習,隊里的裝載機、平地機、壓路機等他都能熟練駕駛。1998年,二公司為隊里添置了一臺挖掘機,隊里把機器交到了他手里。
剛操作挖掘機那會兒,許敬銀被隊里的年輕人譏笑:“許師傅,人家都能用挖掘機開啤酒瓶,你連20米邊坡都刷不整齊。”他頓時滿臉通紅,暗下決心:“別人能用挖掘機開酒瓶,我就要用挖掘機寫字!”
從此,只要有挖掘機施工,他就跑去看,通過觀察發現,自己刷邊坡不好是手的穩定性不過關。于是,他在兩個胳膊上綁上小沙袋,練習穩定性。由于長時間保持一個姿勢,胳膊經常疼得抬不起來。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株六復線突擊施工中,隊里把500多米的路基邊坡施工任務全交給了他,工程完成后經技術員測量,坡率、誤差均滿足設計要求,因此,他獲得了“一刀齊”的美稱。
冒生命危險保住機器
2009年7月,許敬銀所在的陜西某條高速公路項目因連降暴雨,多處出現滑坡、路基塌方等險情。他駕駛挖掘機24小時堅守工地,疏通河道、搶修道路、填堵決口。一天,他正駕駛挖掘機搶挖渡口,突然間,岸堤被洪水沖垮了一大截,挖掘機近一半機身懸在半空中,洪水也沖進操作室里漫過他的腳踝。
千鈞一發之際,他沒有舍棄跟隨自己10多年的挖掘機,冒著生命危險,硬是把機器慢慢開了回來。
“當時第一反應就是先把機器穩住,機器在人才在,不能讓國家的財產受到任何損失。”回想起當年的驚險場面,許敬銀顯得輕描淡寫。
以前,每到機器的保養期,機械燒的廢機油都被隨地放掉了,不僅污染土壤,還造成浪費。后來,他在地上挖個坑,把桶放在坑里,再把挖掘機開到坑上面,一點點把廢機油放出來并貯存,積攢到一定程度再賣掉。全隊司機學習他把廢棄的機油收集起來,一年下來可節約5000元,十幾年來節省了近8萬元,隊里用這些錢給職工買了勞保用品、發點小福利。
這些年,不少私企老板看上了他,許諾高薪想挖他,他都婉言謝絕。許敬銀說,他舍不得企業,舍不得這個奮斗了近30年的集體。
外剛內柔的“老兵”
和別的“老兵”一樣,許敬銀也有個軍用水壺,每天上班都灌滿一壺晾好的白開水。水不是自己喝的,而是給挖掘機“喝”的——經常用涼開水灌進水箱,沒水垢的開水可以避免銹蝕水箱。
那臺挖掘機從交到他手上到現在有15年,水箱從沒修過沒換過。“機器和人一樣,你好好愛護它,它就會為你多出力。”許敬銀說。
在多年來的假期里,他回家就像老黃牛一樣拼命干活。每次離家前,他都把家里的水缸灌得滿滿的。妻子無奈地說:“你擔那幾桶水,我們能吃到你回來嗎?”他總是說:“工地忙,我的假休完了,不能超。我要講信用,不能拖工程的后腿。”
不善言談的許敬銀告訴記者,工地是“戰場”,挖掘機就是他的“戰友”。
許敬銀轉戰天南海北,曾參加南疆鐵路、上海引水工程、湘黔復線、京九復線、許平南立交、西商高速等20余項國家重點工程建設,先后被授予湖南婁底地區“勞動模范”“全國施工企業設備管理優秀機械工人”稱號和十五局集團“工人先鋒號標兵”稱號,并光榮當選黨的十八大代表。本報記者 王曉丹 通訊員 謝亮亮【原標題:許敬銀:駕駛室里演奏動人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