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提起環衛工,人們腦海中總會浮現出起早貪黑在路邊辛苦清掃垃圾的那一抹橘黃色,他們彎腰勞作,臉上難覓笑容。但在新安縣卻有一位不一樣的環衛工,他不僅每天把自己負責的路段打掃得干干凈凈,還會把所見所聞、洛陽景點、講衛生、文明駕駛等內容編成“打油詩”,寫在“小黑板”上,供路人觀看。他就是王文峰,三年來創作打油詩近500首,名氣也越來越大,附近的居民都稱他為“打油詩”馬路天使。
56歲環衛工天天街頭作“詩”
12月28日上午11時,記者如約見到了剛完成清掃任務的王文峰。記者注意到今年已經56歲的王文峰,由于長期勞作,雙手皸裂滲出斑斑血跡,一雙破舊的手套半截露在口袋外,衣著在寒冷的冬天稍顯單薄,然而這都掩不住他笑口常開。
他樂呵呵地告訴記者,自己每天的工作并不輕松,他主要負責清掃310國道新安縣運管所至上海路路段,距離大約150米。“別看距離短,但這里每天經過的車多著哩。”
每天凌晨,當整個城市還在“酣睡”時,王文峰已經起床開始工作了。“白天車比較多清掃起來不方便,我一般夏天凌晨3點就開始掃地,冬天5點前就起床,工作到下午5點”。在這10多個小時的時間里,他至少要蹬著三輪車往垃圾中轉站送三趟垃圾,日日如此。王文峰說他一個月的收入總共783元,錢雖然不多、活兒也不輕松,但他覺得干著很有意思,因為他喜歡利用掃地的間隙在自己的“小黑板”上創作打油詩給過往的行人看。
“……路賓客鄰你們好,垃圾都要放箱中。農村進到縣城住,家鄉縣城不相同。生活垃圾入車內,為我新安創文明……”在310國道旁,記者見到了王文峰的兩塊寫滿打油詩的“小黑板”,上面的詩句算不上押韻,讀起來卻流暢順口。
“我寫打油詩已經有兩年多時間了,基本上兩至三天就更換新內容,有時一天就能換一次。也不圖啥,就是個人愛好,希望看到的過往行人能受到影響,不再亂扔垃圾。”王文峰笑呵呵地說。
“打油詩”贏得“鐵桿粉絲”
說起王文峰的打油詩,“田園摩配”的老板雷師傅可謂敬佩之至。“老王是個文化人,干活兒也實誠,自從他分到這條路后,這里明顯干凈多了。居民的文明意識也提高了不少,商家隨意向店外亂扔東西的現象減少了,這里的大人小孩都知道他是個有知識的環衛工,學生上下學、居民倒垃圾時都少不了瞅上幾眼小黑板上的打油詩,有的人還掏出手機拍照哩!”雷師傅說。
310國道運管所至上海路是新安縣較為繁華的路段之一,這里不僅是緩坡道還有交叉路口,附近又有大型購物超市,每天有數萬輛東來西往的車輛,又有信號燈,窗口作用不言而喻。老王兩塊泛白的寫滿打油詩的“小黑板”與垃圾車成了這里的一道特殊的風景,吸引著人們的眼球,擁有著較高的回頭率。
創作打油詩,并寫在黑板上,不僅不耽誤王文峰的工作,還讓附近的居民受到了教育,讓他在這附近逐漸有了“威信”。“我們小區很多都是從農村遷過來的,居民都沒有垃圾入箱的意識,老王剛來這里時,地上、垃圾車蓋子上、綠化帶里到處都是居民扔的垃圾,在老王打油詩的勸導下,現在好多了,住戶的垃圾都會放進垃圾車。”310國道旁邊小區的居民退休教師胡戰營說,他是老王的“鐵桿”粉絲,老王寫的“黑板報”他每期必看,有時還給老王改改錯別字。“小區的居民都很尊重老王,他生活也不容易,有的居民會送給他點洗衣粉、衣服等生活用品,夏天還給他送飲料。”
環衛工希望作品出版
2010年,王文峰被兒子從農村接到新安縣城居住。“水泥馬路、鋼筋樓,不接地氣”,干了一輩子農活的他頓時感覺失去了自由,閑不住的他,在朋友的引薦下,當起了一名環衛工。
“遛馬路、打掃衛生、曬太陽”,王文峰對現在的工作感到滿意,每天看到形形色色的人,面對各種各樣的事,激發著他的創作欲望。“他看到啥寫啥,想說啥說啥,他寫的詩涉及生態環保、講究衛生、鄰里和諧、文明駕駛、旅游宣傳等內容,用時下比較流行的話說叫‘絕對的給力’,老王人很‘潮’的。”雷師傅打趣道。
據了解,王文峰高小畢業,20多歲時在供銷社工作過,后來單位效益不景氣,離開單位后,干過“貨郎挑”、幫企業辦過黑板報、開過小飯館。他寫打油詩的功底是“貨郎挑”年代走村串戶中漸漸培養的,見多識廣的他,把自己豐富的生活閱歷,總結成一首首打油詩。
“閃光雷電光鞭,擦炮甩炮帶香煙;方格本橫格本,鋼筆鉛筆藍墨水;大頭針小圓釘,黑紅白線上鞋繩……”王文峰說起干“貨郎挑”如何賣“小玩意”時,當年作的順口溜還能立刻誦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