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三彩是我國唐代勞動人民創造的一種具有濃厚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的工藝品。它是由隋代的單色釉發展起來的多彩釉陶制品,它是用白色粘土作胎,以含銅、鐵、鈷、錳等金屬元素的礦物作著色劑,配制低溫釉,施于坯體表面,在800°C左右的低溫中一次燒成。也可燒素胎,再施彩色釉,第二次燒成。它的釉色有綠、藍、黃、白、赭、褐等多種,而一般以黃、綠、赭為主,又因它始燒于唐代洛州河洛地帶,故稱洛陽唐三彩,距今已有 1300多年的歷史。它吸取了中國國畫、雕塑等工藝美術的特點,采用堆貼、刻畫等形式的裝飾圖案,線條粗獷有力。
唐三彩的魅力首先表現在它奇妙獨特的色彩效果,由于鉛釉的流動性強,在燒制的過程中釉面向四周擴散流淌,各色釉互相浸潤交融,形成自然而又斑駁絢麗的色彩,顯出堂皇富麗的藝術魅力。你看那神韻十足的唐三彩馬,紅得那樣熱烈,綠得那般翠艷,白得素潔如雪,黑中透出亮光。
唐三彩的特點還在于它千姿百態的造型藝術。唐三彩一般分為器物和俑兩大類。唐三彩器物形體圓潤、飽滿,與唐代藝術的豐滿、健美、闊碩的特征是一致的,它包括盂、杯、盤、壺、樽、爐、舟楫、牛車、馬車等。俑包括人物俑和動物俑兩種。人物俑包括文官、武士、胡人、貴婦、侍女、男裝女官、侍從、儀仗隊、歌舞伎、戶墳天王(力士)等。動物俑包括鎮墓怪獸、駱駝、馬、牛、驢、獅、虎、羊、犬、兔、雞、鴨等。唐三彩人物和動物的比例適度,形態自然,線條流暢,生動活潑。其中又以駱駝、馬和人物等的造型最為生動傳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