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廣大人民群眾對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日益提高,這從最近幾年興起的“昆曲熱”、“動漫熱”等文化現象中可見一斑。在“十二五”規劃新的發展進程中,如何按照黨的十七屆五中全會提出的要求,“增強文化發展活力,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已成為擺在文化工作者面前的一項時代課題。
豫劇是河南的一張文化“名片”。其獨特的美學風格以及通俗易懂的藝術特性,不僅在全國擁有數量眾多的專業表演團體和龐大的觀眾群,而且還推出了一大批享譽全國、有著一定藝術水準的豫劇精品劇目。“十二五”時期,河南的戲曲舞臺應以“打造豫劇品牌,弘揚民族文化”為目標,著力打造豫劇這一河南的文化品牌,在豫劇劇目的創作生產、宣傳推廣、對外交流等方面多做一些嘗試和探索。
一是要采取有效措施,加強對豫劇劇目生產的引導,繼承和發揚中華文化優良傳統,吸收借鑒世界有益文化成果,多推出更多深受群眾喜愛、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豫劇作品。河南省不僅有106個國有豫劇表演團體,而且還有數量眾多的民營豫劇表演團體。在面對眾多的專業豫劇表演團體時,如何引導這些豫劇團體創作并生產出高質量的舞臺藝術作品,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和藝術方向,就顯得尤為重要。豫劇作品的創作和生產首先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遵循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規律,以滿足人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為出發點和落腳點,繼承和發揚傳統豫劇的優良傳統,精心創作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豫劇劇目。同時,豫劇作品還要多參加“中國藝術節”、“中國戲劇節”等這些國家級的專業藝術賽事,不僅可以檢驗豫劇舞臺作品的藝術水準和創作實力,而且還可以全面擴大豫劇在全國的藝術影響力。
二是要借助現代傳播媒介,進一步擴大豫劇在現代傳播領域的影響力和輻射力。當前迅猛發展的傳播媒介不僅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而且也同時重構了各種藝術形式的生存空間和傳播方式。河南電視臺的名牌電視欄目《梨園春》,多年來一直以弘揚豫劇為主體的戲曲藝術為己任,其平均18.6%的高收視率,培養了中國眾多年輕的豫劇觀眾和“豫劇迷”,為豫劇藝術在全國乃至全世界的廣泛傳播起到了重要的推動作用。同時,還應進一步加強對豫劇網絡論壇的引導,以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方式介紹豫劇、傳播豫劇,同時加強正面引導,讓年輕人以現代方式來接觸古老的豫劇藝術,來了解豫劇藝術,并以此潛移默化地培養互聯網時代的豫劇觀眾群。
三是要以豫劇交流為平臺,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增強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多年來,海峽兩岸的豫劇界始終保持著聯袂演新戲、年年常來往的良性互動局面,“豫劇入臺50年慶典”、“海峽兩岸藝術周”“迎奧運——兩岸豫劇大巡演”等一系列大型豫劇交流活動,海峽兩岸的豫劇文化交流論壇迄今已舉行了八屆,促進了海峽兩岸的文化交流。今年,河南文化聯誼會與臺灣豫劇團、臺灣戲曲學院合作,在河南和臺灣分別舉辦了“兩岸戲曲展演周”活動。在海峽兩岸進行豫劇交流演出的同時,河南本土的豫劇也走出國門,向海外觀眾展示了豫劇的藝術魅力,2008年5月,河南省豫劇二團攜劇目《程嬰救孤》赴意大利參加了“羅馬中國藝術節”演出,之后赴法國巡回演出。這也是河南豫劇首次亮相意大利、法國。今年的9月,新加坡戲曲學院主辦了“亞洲豫劇論壇”,來自中國大陸、中國臺灣和新加坡本地的豫劇精英及專家學者參加了這一首次跨國豫劇學術論壇。今后幾年,還要進一步加大豫劇走出去的力度,以豫劇交流演出為平臺,建設海內外華人共有的精神家園,以此來增強民族凝聚力和民族自信心。
“十二五”時期,應以國家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為契機,推動豫劇在全國的整體性發展。2006年5月20日,豫劇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近期,豫劇的保護單位——河南省藝術研究院組織實施了“全國國有豫劇表演團體現狀調查”活動。最新調查結果和統計資料顯示,全國當前共有國有專業豫劇表演團體將近170個。即使在戲曲藝術普遍不景氣的時代大環境下,豫劇依然擁有相當可觀的觀眾群,這表明豫劇已不僅僅是河南的豫劇,而是全國的豫劇。
要以打造豫劇這一文化品牌為根本目標,把僅僅局限在河南省的豫劇保護工作擴大到全國的豫劇表演團體,有選擇地支持全國部分豫劇表演團體復排有特色的豫劇經典傳統劇目。與此同時,還要加強全國豫劇團體之間的人才交流和藝術交流,進一步加強豫劇人才的培養力度,促進政府部門和民間豫劇群團組織的溝通和合作,組織豫劇各流派的傳承人匯演,召開豫劇發展專題研討會,創作和生產出更多繼承和發打造豫劇品牌 弘揚民族文化揚豫劇的優良傳統,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優秀豫劇劇目,以滿足人民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作者:雷紅薇 吳亞明 作者單位:華中科技大學、河南藝術研究院)【原標題:打造豫劇品牌 弘揚民族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