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音】ē
【阿姓起源】
1.以號為氏。據《風俗通義》所載,阿衡,伊尹號,言倚之如秤,其后氏焉。據《史記》所載,夏朝末年有伊尹,助商湯伐夏桀。商朝建立后,商王湯尊其為“阿衡”。其子孫遂以“阿”為氏。
據《管子·地數》稱伊尹“善通移輕重、開闔、決塞,通于高下徐疾之□”。他輔佐商湯先后滅掉葛、韋、顧、昆吾等方國,最后一舉滅夏,建立了商王朝。伊尹(出生于有莘國空桑澗,在今河南省洛陽市嵩縣莘樂溝),被商湯尊為“阿衡”。其支孫遂以阿字為姓,稱為阿氏。
2.為歷史上的鮮卑族夏姓所改。據《魏書·官氏志》所載,南北朝時,后魏有代北夏姓阿賀氏,阿伏干氏(又作阿步干、阿薄干、又誤為阿伏干),隨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后,定居中原,改為漢字單姓阿氏。
據《魏書·官氏志》載:“阿伏于氏,后改為阿氏。”這是孝文帝十九年(495年)遷都洛陽后的事。在孝文帝正式下詔前五六年的太和十二、三年(488-489年)阿伏于這一少數民族姓氏就自行簡化作阿了。這種簡化便成了后來孝文帝正式改姓的依據。
據《姓氏考略》所載,阿氏望族出自河南郡,漢高帝二年將秦朝的三川郡改為河南郡。相當于今河南省境內黃河以南洛水伊水下游一帶。治所在雒陽(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