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水流的沖擊下,部分船體顯露出來。 記者王亞鴿攝影
木船的紋理清晰可見
船上的鐵環和木樁依舊完好
這是洛河沿岸首次發現保存較好的沉船,具體年代需進一步考古發掘確定
近日,家住偃師市首陽山鎮的一位村民向記者來電反映:前幾天在偃師207國道洛河橋北附近的洛河灘里發現一艘木頭做的古船,有17米長,三四米寬,聽人說有些年代了。昨日,記者進行探訪,據現場考古專家介紹,這是洛陽市洛河沿岸首次發現保存較好沉船,具體年代需通過進一步考古發掘工作來確定。
發現
中州渠放水沖出古沉船
48歲的王根生是偃師市首陽山鎮義井村村民,他家在洛河邊上種著十幾畝地,地南靠近洛河,地北還有一條渠,這條渠屬于中州渠的支流,中州渠放閘時,渠水就通過這里流到洛河。11號晚上6時左右,渠里放水后,第二天王根生到地里后發現渠水沖出一條溝,溝旁沙灘中露出一段木頭。
“暗灰色,像是年代很久了,水大,很快又沖出了其他部分,能看出來是一條船,最早露出的木頭估計是拴船錨的樁子。”王根生說,看到是條木船,他并沒有太在意,倒是村里有熱心的村民撥打了110反映情況,隨后,偃師市文物旅游局、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工作人員先后趕到了現場。
“到達現場后,我們對船只情況和周邊環境進行了初步了解。”負責現場考古工作的洛陽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隋唐研究室張如意介紹說,這艘船深埋地下約4米,南距離洛河約50米,距離河北堤約百米。”之前偶爾有村民在洛河沿岸發現古錢幣或者沉船的錨,但發現保存較為完好的沉船還是首次。
現場
船只露出地面部分長17米
22日中午,記者來到現場。沿岸都是玉米地或河灘,一艘暗灰色的船“擱淺”在大水沖出的河溝里。由于大水沖刷,船只靠北半側露出地面部分約17米長,南半側大部分依然埋在沙土中,露出地面部分最寬處有3.2米。船只呈東西向,船身略有傾斜。
走近看,木質船身的船舷上包有一層鐵皮,細長的船體埋于沙內,上面露出數個木樁和木板,船體內被木板隔成數個小艙,部分船身有殘缺。聽說大水沖出深埋地底的一艘古船,周圍的村民們在忙著收玉米的間隙,都趕過來看熱鬧。
“俺村住在洛河邊,以前從河北到河南去都得坐船,河邊有不少擺渡的。”一位姓王的村民介紹說,不過擺渡使用的船跟眼前這個船不一樣,沒有這么窄,這么長。村里80多歲的老人來看過,也說沒見過這種船。
“俺家在這片種地種了多少年,從來不知道地下還埋著一條大船。”一位姓胡的村民說,要不是大水把河灘沖塌,誰能發現這船?
年代
初步推斷為清朝以前船只
這是什么時期的船?當時的用途是什么?這艘船為何會深埋地底?記者現場咨詢了考古專家。
“考古工作剛剛開始,船只具體年代和用途目前還不能確定。”張如意表示,考古人員到達現場后第二天,上游又開始放水,為避免水流對船只造成損害,文物部門已與河渠管理處協調,將上游的水流隔斷。
張如意說,從目前塌陷的地層可以看出,船只周邊沉淀著一層青泥,青泥層只有在水流非常平穩的情況下,且內有大量有機物微粒,經長時間沉積才會形成;青泥層上面是沙子,說明發現船只的地方曾經是河道。
雖然經歷了不短的時光,但露出地面的船只相對比較完整,因此,考古人員初步推斷這艘船不是被廢棄的破船,而是因為某種原因在航行過程中受到損壞沉入水底的沉船。“根據船只腐朽程度和地層情況,初步判定可能為明清以前的船只。”
計劃
希望以此找到大運河南岸
“如果要確定船只的年代,只能通過地層分析和出土物來斷定,這需要進一步的考古發掘。”張如意介紹說,隨后,計劃在船只東側做一個大剖面,以此來分析地層情況,進行斷代。
這艘埋藏在地底的船只,與隋唐大運河有何關系嗎?
“做剖面分析地層關系,除了為船只斷代,我們也希望通過此次考古發掘,找到運河南岸。”張如意介紹說,由于沉船位于洛河邊,深埋地底卻水分充足,隔絕空氣,微生物活動緩慢,因此船只保存較為完好。如果船只年代在隋唐時期,則能夠為大運河洛陽段找到物證。(原標題:洛陽中州渠放水洛河灘現古沉船 露出地面部分長17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