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脈,人民的精神家園。近年來,洛陽市汝陽縣積極探索文化惠民的新途徑,積極推進公益性文化事業發展,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日臻完善,群眾文化活動如火如荼:城鄉廣場上,歌聲嘹亮、舞姿翩翩;文化大院鑼鼓喧天,熱鬧非凡;文化、科技、電影“三下鄉”活動令人目不暇接……
一項項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猶如一道道美味佳肴,讓老百姓在家門口享受到獨具汝陽特色的文化大餐,也使汝陽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不斷提升。
建設公共服務網絡 構建和諧人文環境
實施文化惠民工程,讓公共文化服務網絡覆蓋鄉村,就是要讓基層群眾享受更多的公共文化服務,讓農民也能像城里人一樣享受豐富多彩的文化生活,這是汝陽縣建設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初衷和工作目標。為此,該縣進一步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大發展大繁榮,通過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把陣地建起來,把活動辦起來,讓隊伍強起來,讓產業火起來,讓群眾樂起來。
加大投入,扎實推進硬件設施建設。以兩館(文化館、圖書館)一站(鄉鎮綜合文化站)為依托,實現了鄉鎮文化站、農家書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基層服務點全覆蓋,并免費對外開放。位于縣城的縣圖書館,是一座沒有圍墻的學校。縣圖書館為克服“因文化系統整體拆遷而造成暫時閉館”的被動局面,另辟蹊徑開展服務,先后在全縣建立流動借閱點8個,約10000余冊圖書在各個流動借閱點流通。不定期地開展送圖書、書畫作品“進學校、進軍營、進基層”等活動十余次,極大地豐富了學生、群眾、駐汝部隊官兵的文化生活,滿足了不同群體的精神文化需求,真正實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零距離”。前不久,縣圖書館在內埠鎮設立分館,讓縣圖書館豐富的文化資源惠及更多的基層群眾。僅今年上半年,就建成了9個鄉(鎮)公共電子閱覽室。據縣圖書館館長范培培介紹,目前,該縣共有農家書屋216家,有農村實用技術、科普讀物及雜志等藏書50余萬冊,極大地推動了農民“看書、讀書、用書”活動的深入開展,使鄉(鎮)、村居民都享受到了與縣城居民同樣的閱讀待遇,實現和保障了城鄉居民平等享受公共文化服務的權益。
據了解,該縣已建成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縣級支中心1個、鄉鎮服務點12個、村級服務點216個;建設達標文化大院90個,占全縣216個行政村總數的43%。
立足汝陽實際 提升服務能力
汝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局長張剛學認為,發展文化事業的最終目的是讓群眾接受最方便、最實用、最喜聞樂見的文化服務,在享受文化藝術的同時受到思想教育,進而提高自身素質、促進社會的進步。從這個目的出發,縣文廣新局根據縣委、縣政府的工作安排,每年都要組織一系列大型群眾文化活動。
以群眾為主題,全力打造文化惠民盛宴。堅持以節日活動為重點,在“雙節”、杜鵑花節等重大節日期間組織文藝演出、書法、攝影展、民間文藝展演等活動。今年元宵節期間,在縣城文化廣場、南街小學門口、農行門口等地段,以河南地方戲為主的精彩文藝演出吸引了眾多的觀眾,這項演出持續10多天,讓喜歡河南戲曲的觀眾過足了戲癮。而前不久舉辦的“河洛歡歌·夢想汝陽”廣場文化巡回演出活動,一連演出了60多場,節目題材來源于現實生活,以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為主旋律,通過戲劇、歌舞、情景劇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形式,深受廣大人民群眾的喜愛。
今年以來,該縣已先后舉辦了“汝陽縣2013年春節電視文藝晚會”、組織參加“第31屆中國洛陽牡丹文化節•河洛歡歌文化狂歡月”汝陽專場演出、消夏廣場文藝活動等活動,開展“舞臺藝術送農民”下鄉巡回演出9場次。這一切,都是送到農民家門口的文化大餐。
申宏是王坪鄉文化中心主任,兼職電影放映員。據申宏介紹,按照上級的規定,他要給全鄉12個村的群眾平均每月送上一場數字電影。他說,山里的冬天冷,群眾受不了,他就避開冬季,把放映的時間安排在每年的4至10月份。今年,他已經放映了96場,所放映的題材主要是河南地方戲和農村故事片、革命戰爭片,受到了山區群眾的普遍歡迎。申宏告訴筆者,7月28日下午,他騎著自己的三輪摩托車,帶上放映設備,冒著近40度的高溫,沿著崎嶇的山路,按時趕到距鄉政府20公里外的柳樹村。他說,“盡管白天酷暑難耐,但是,山里的晚上還是比較涼爽,正是農民看電影的好時候;雖然我受點罪,但是讓群眾按時看上免費電影,心里感覺很舒服。”據縣文廣新局有關同志介紹,今年以來,全縣已放映公益電影2568場,很好地完成了每村每月放映一場公益電影的目標任務。該縣堅持“政府買單、百姓看戲”的原則,出臺了一系列文化惠民政策,通過“廣場文化活動”、“舞臺藝術送農民”等活動,使廣大群眾享受到了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帶來的實惠。
實行有計劃的引導,讓群眾文化活動占領農村陣地。開春以來,每當吃過晚飯,內埠鎮南坡村的廣場上就是一片熱鬧的景象:踏著音樂的鼓點,以孟雙茶為首的幾十名婦女排成方陣翩翩起舞。村支書李光照說:“大家伙閑時在一塊唱歌、跳舞,鄰里之間更和諧了,婆媳之間更親熱了,社會風氣明顯好轉,村里的工作也好開展了。”像這種群眾性的廣場舞,前些年只有在縣城的文化廣場、劉伶廣場才能看到;如今,由于各級政府部門的因勢利導和大力扶持,現在已經普及到全縣鄉村,成為農村婦女的一項很好的健身娛樂項目,像南坡村這樣的廣場文化娛樂場所,目前全縣已有200 多處。
體制改革見成效 文化產業沐春風
“我們應積極探索政府管理文化的新模式,使文化工作在改革中推進,在重點上突破,在務實上著力,在創新中發展,不斷地為群眾的幸福加碼”。這是主管副縣長張幸凱對文化工作的要求。文化體制改革就像一股強勁的春風,該縣文化產業正沐浴著這股春風健康發展、快速發展。
汝陽傳統文化內涵厚重, 南莊木偶戲、三弦鉸子書、河南墜子在繼承和創新中代代相傳。憑著一副腳踏梆、一把墜琴,一腔熱情奏古今,年逾花甲的王其旺曾與天津著名曲藝家駱玉笙、河南省著名曲藝家劉蘭芳同臺演出。他說:“咱的演出不選地點,不擇人群,誰想聽,我就唱。上萬名觀眾不怕多,三五位觀眾也不嫌少。登過省、市、縣的舞臺,多次參加各種慰問演出;到過揮汗如雨的田間地頭,也到過敬老院老人的床前。”為傳承這門技藝,王其旺15歲開始拜師學藝,四十多年如一日,一直默默地堅守著自己的陣地。
現年61歲的王孝章是三弦餃子書的傳承人。從16歲起開始,就師從第三代傳人劉玉章潛心學藝。如今他還經常巡回在附近的村莊演出,深受觀眾特別是中老年觀眾的愛戴。
現年74歲的張春海是陶營鎮南莊木偶戲的第四代傳人,他集導演、表演、制作于一身,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把大型專業院團的優秀地方戲劇唱腔與傳統的木偶戲巧妙嫁接,使木偶戲的演出水準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近年來,張春海和他的木偶劇團不僅受邀到外地演出,還經常深入敬老院、廠礦、學校演出,受到觀眾熱烈歡迎。
城關鎮的南街排鼓威震八方。南街排鼓起源于西漢,興于唐,盛于明清,現廣泛流傳于汝陽、汝州、登封一帶。汝陽南街排鼓演奏時以鼓領奏,鐃、镲主奏,鑼、邊鼓協奏,磅礴大氣,伴以鼓手的騰跳動作,極具藝術魅力。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汝陽縣南街村群眾集資購置了鐃、镲、鑼等物品。當年10月7日,縣政府召開慶祝大會,汝陽南街排鼓到場助興。隨后,每逢春節、元宵節等重大節日,南街排鼓都上街演奏。1985年至1988年,汝陽縣舉辦排鼓擂臺賽,汝陽南街排鼓榮獲四連冠。1991年,汝陽南街排鼓參加洛陽市首屆民俗文化廟會比賽演出,一舉奪魁,被授予“河洛一絕”稱號。2007年3月,在洛陽市首屆排鼓擂臺賽中,汝陽南街排鼓又憑借鏗鏘激越的旋律和多彩的舞姿榮獲特等獎。近年來,由于越來越多的商家邀請排鼓隊演奏助興,南街排鼓也從自娛自樂轉向產業化發展,實現了開發、保護、利用、傳承的統一。2010年,南街排鼓又入選洛陽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沐浴著文化體制改革的春風,該縣文化隊伍不斷壯大。目前,活躍在該縣的民間藝術團體映山紅藝術團、心連心藝術團、常青合唱團等60多家。還成立了農民書法家協會、杜康書畫院、桃園書畫社、女子書畫院等4家書畫協會。汝陽縣杜康文化研究協會、汝陽縣炎黃文化研究協會、汝陽鬼谷文化研究協會、汝陽縣奇石根藝協會、汝陽攝影家協會等社團組織,也從各自不同的角度為汝陽文化事業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這些社團組織的成立,為該縣廣大曲藝、書畫、攝影、文藝等愛好著搭建了培養特長、發展特長的舞臺,提供了藝術創作和交流展示的空間,對進一步弘揚傳統文化、培養優秀人才、繁榮書畫事業、加強對外文化交流與聯系發揮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據不完全統計,在近年開展的文化產業普查中,在工商部門注冊的文化產業有15類304項490多家,注冊資金2386萬元,從業人員近4萬人。2012年,該縣文化產業年產值達到1.5億元。
關注身邊事 傳遞正能量
在該縣大力推動群眾文化繁榮過程中,始終注重引導鼓勵群眾創造積極向上、健康和諧的文藝作品。“當前,在意識形態受到利益多元化、文化多元化、思想多元化沖擊的大潮中,加強社會主義道德和傳統美德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我們的宣傳文化工作就要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榜樣的力量鼓舞人,以優秀的節目熏陶人,通過宣傳文化軟實力為汝陽的轉型跨越發展,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和輿論支持。”縣委常委、宣傳部長劉居天如是說。為宣傳黨的十八大精神,促進汝陽文化事業大發展、大繁榮。該縣為充分發揮民間藝人人才薈萃的優勢,聚集民間吹、拉、彈、唱等方面的人才30余人于2012年成立映山紅藝術團。團長張保更是十八盤鄉斜紋村人,他自幼聰明好學,酷愛文藝創作。去年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他把十八大報告看了一遍又一遍,深刻領會其精髓,當他看到建設美麗中國時,他眼前一亮,下決心要發揮自身優勢,宣傳黨的十八大。在縣文化部門的精心指導下,以宣傳十八大、歌頌新生活、鞭撻假惡臭為主線,瞄準農村文化市場建設,自編、自導的小品《孝子惡媳》,教育了年輕一代要孝敬老人、善待老人、弘揚傳統美德。歌曲《歌唱汝陽》贊美了汝陽的大好河山和淳樸的汝陽人。快板書《喜看汝陽新變化》給觀眾展示了汝陽各行各業發生的新變化。小品《無品村官》歌頌了村黨支部黃書記在金錢面前,不拿群眾利益做交易的高尚品質。一個個精彩的節目讓觀眾過目難忘、深受教育。
與此同時金堆城鉬業有限公司贊助的“河洛歡歌•夢想汝陽”廣場文化村級專場演出活動,不僅積極為當地文化建設提供了服務與指導,在傳播先進文化、提高群眾文藝修養、提升城鄉文明程度和傳承優秀民間文化等方面也發揮了積極作用。
一個個文化產業的爭相啟動,一批批文化項目的落地生根,無不彰顯汝陽文化產業發展的巨大魅力,也必將為推動汝陽文化事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不竭的動力,可以預見,汝陽文化事業將會煥發出更加燦爛的光輝。(原標題:汝陽:做大本土特色品牌 實施精神福民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