麗景門
2014/6/17 11:09:29 點擊數:
【字體:大 中 小】
麗景門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典型、最為優秀的城門,最早始建于隋代,據《唐兩京城坊考》記載,東都皇城西面有兩門,南曰麗景門,北月宣輝門,是洛陽古城的西大門。
都說“不到麗景門枉來洛陽城”。
初冬時分,寒意漸漸加濃,古都洛陽的大街小巷被這個冬日渲染成另一番景象著,貓了個滿滿的懶覺,我和朋友大約10點鐘驅車趕往這座重現古都洛陽風貌的城樓。
麗景門位于洛陽老城區西關,是古都洛陽唯一一家集吃、住、行、游、購、娛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旅游景區,有詩人用:“洛陽牡丹甲天下,麗景城樓世無雙 ”來贊美它無限的魅力。據說今日的麗景門是由洛陽市政府投資三千多萬元于2002年在原址(麗京門)新建的,占地面積一萬八千余平方米,城門樓共分四層,鋼筋混凝土結構,2004年竣工。整個工程由城門樓、甕城、箭樓、城墻和麗景橋(古時為吊橋),護城河等部分組成,其城垣高厚,月城宏闊,重門疊關,上干浮云,氣勢磅礴,成為洛陽老城歷史文化古城街區的龍頭。其規模之宏大在河南古建筑中居于首位,成為洛陽古城歷史文化最具特色的標志,是為中原第一樓,古都第一門。
初來這里,第一眼就能領略它的大氣,走近它,踏上麗京橋,橋柱上的漢白玉古獅形態各異,扶攬憑吊,河水輕輕在橋下流淌,進入甕城,抬眼望去,巍巍古廟立于箭樓之上,登城拾級而上,來到最高層的景點,南北兩側,有象征洛陽十三朝古都的十三根描金龍柱,似一排昂首而立的勇士守衛著城樓,沿著雕梁畫棟的弧型長廊,這里曾是歷代進行百官及萬民祭祀神靈祈福納祥之處,這里有“河洛文化長廊”和“帝王史館”,河洛文化是中化民族文化的祖根文化,河洛文化長廊里展示了眾多的河洛歷史名人及其對社會進步做出的卓越貢獻。帝王史館里展出了在洛陽建都的104位皇帝的史料。
其中天后宮中塑有媽神神像,兩側各有一們守護神,名曰“千里眼”、 “順風耳”,談起這二們“兇神”,還有一段媽神感化他們,使他們棄惡從善的動人故事,在香燭繚繞之中,媽祖圣像兩邊的塔式光明燈,邊轉邊閃,每座光明燈上塑有數百小型媽祖金像,已有很多貼上了施主的名字,要知詳細內容,不妨您親臨朝拜。媽祖的祖先根在中原,回歸幫里,也是海內外客家人的一種思鄉之情吧。
九龍殿內,面西為對洛陽歷史有重大影響的九位商尊之像,面東為浮雕九龍壁,其形源自故宮的九龍壁,彩龍飛舞,栩栩如生,這是一座二層廟宇,踏著木梯而上,二層名曰“歸良廟”,同塑有“福、祿、壽”三神,位中之尊為武圣關羽,被奉為財神,若有興趣,燃上三柱香,搖爻卜卦,拿著搖出的爻去尋找爻中的卦,每逢陰歷初一、十五,會有善男信女在此為您解 。三神殿開有東西兩門,出外有一環行看臺,扶欖遠眺,可看到半個洛陽城,在能見度較高的朗朗晴日或雨后放晴,南可遠看龍門東西山口,近觀洛河兩岸的洛浦公園,北眺邙山,東觀仿古一條街,真可謂“極目楚天舒”。
朝里走一直到后門,我竟然有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門內布局與北京的潘家園有幾分相像,或許由于天氣實在炎熱的緣故,來這里的人并不多,穿行其中,各式各樣的仿古建筑映入眼簾,琳瑯滿目的古玩玉器、花鳥蟲魚、中外錢幣、竹木骨雕、皮影臉譜、佛教信物、民族服裝服飾、文革遺物等,真是叫人大開眼界。
好在我的朋友是個土生土長的洛陽人,這個十足的“本地通”給我做了一次合格的導游,“華夏文明,根在河洛,古都神韻,盡在老城。”聽他如是說來,我的心中竟生出幾許敬畏。的確如他所說,經過保護的麗景門,以其獨有的青磚灰瓦、再現了古代洛陽城的風貌,也促進了當地的旅游,在麗景門城樓上登高遠眺,洛陽古城風貌便盡收眼底,一座座青磚灰瓦的小四合院,熙熙攘攘的商業街區,還有那一座座掛著招客幌子的酒館、茶樓、金石書齋,還真有點穿越古今的感覺。
穿越厚重的歷史,行走在這座古老的城門,昨天其實并不遙遠。作者:董萬軍
責任編輯:C005文章來源:中國法院網(2011-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