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有過洛陽五日游,也已經胡亂整理了一些行程食宿方面的記憶.但總覺得意猶未盡,內心還有很多的話語不吐不快.便又執筆另起爐灶,想乘記憶還未完全模糊時如實記錄下在洛陽時的一些零散點滴的感受.雖然,以短短的五天時間去觀察上下幾千年,方圓數百里的一座城市,不免有管窺之譏.但對洛陽,對中原大地,心中還是有一種隱隱的牽念,一種莫名的情結.這也是為什么七月酷暑不去選擇其他避暑勝地而堅持前往洛陽的原因之一吧.無論如何,以一個千年古都的仰慕者的身份對這座千年古都說上幾句心里話,不管是好是壞,是對是錯,是褒揚還是誤解,總不至于會招來一陣撲面而來的板磚吧?
洛陽城
如今的洛陽城早已沒有了往昔的繁華,站在街頭,你很難想象到這便是那座建都千余年曾經是中原翹楚黃河明珠的歷史名城.只有路邊街頭偶爾一兩座古色古香的建筑,以及遍布城郊的多如繁星的各種歷史陳跡,在時刻提醒著人們這座古城曾經有過的風光.如同一個鉛華洗盡的婦人,雖然眼角眉梢仍殘留著昔日的風韻,舉手投足仍放不下過去那份雍容.但無論如何,你是再難以把她和昔日那位風華絕代,傾國傾城的美女聯系在一起了.
如果說中華大地如同一棵樹,那河洛便該是這棵樹的根了.從華夏文明最初的萌芽到這棵小樹苗逐漸地生長壯大,洛陽都當之無愧地承載著所有的艱辛和希望.如今這棵樹已經長成了一棵參天大樹,有著如昆侖太行般遒勁挺拔的枝柯,有著如江南水鄉般清新欲滴的綠葉,也結出了如沿海明珠般飽滿靚麗的碩果.而洛陽,這座承載著五千年文化積淀和風雨滄桑的古都,卻如同大樹的根部,慢慢地淡出了歷史的舞臺,淡出了人們的視線.只有那一處處不斷出現不斷發掘的夏商故址漢唐遺跡,如同那長長的根須,猶自深埋在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沃土中,默默地吮吸著足以支撐供給這棵大樹繼續茁壯生長的養分.
歷史不僅是一種財富,也會是一種負擔,千年古都原本就會比其他城市多一份千年的沉重.相信古老的洛陽一定不會被這種沉重壓垮,什么時候這塊古老的根須上長出了一片新的芽,那便是一片全新的希望.
老集
如果說洛陽曾經是華夏的中心,那老集曾經就是洛陽的心臟了.看到老集的第一眼就受到了深深的震撼.不是因為它的雕梁畫棟古色古香,也不是因為它的人頭遄動熙熙攘攘.而是由于懸掛于老集十字街中心的的那兩面刺人雙目的大旗:"XX量販"!我不知道是否是自己孤陋寡聞,中國歷史上是否曾經也有過使用量販一詞的傳統.但我知道今天的量販一詞早已被深深地打上了鬼子的烙印.以洛陽老集這樣一個特殊的形象特殊的地方掛上這兩面大旗,就好象是一個穿旗袍的中國小姐頭上卻綁著一根日本武士頭巾,已經不是用不倫不類這個詞可以評價的了.尤其是當轉目四顧,發現有更多的地方,包括斜對面的某個大型超市,門口碩大的招牌上也赫然寫著"XX量販"時.內心中的悲哀,實在是莫可名狀的了.
注:原以為這些都是日方投資,所以總體來說當時主要還是哀其不幸.可后來聽說這些都是國人自己開的,尤其是親眼見到一家號稱是江南風味的餐廳門口的招牌上也赫然寫著"XX料理"后,便又多了一種怒其不爭的憤慨了.
真不同
真不同是洛陽的臉面.所以也許是為了突顯自己的與眾不同,真不同幾乎在自己的臉面上掛滿了昔日的榮耀.有著諸如"中華老字號","天下第一宴",...等等的榮譽碑匾,有著最近在央視常常露面的某位名人題寫的店名招牌,也有著掛滿墻壁的不同時期眾多中外名人的留影題詞.憑藉著實實在在的百年老店的歷史和曾經有過的輝煌,如今的真不同就象一位站在路邊的身上掛滿勛章的老兵,時時刻刻提醒著路人自己的過去自己的輝煌和自己的與眾不同.
龍門石窟
龍門石窟是一部濃縮了的華夏血淚史.古樸粗曠線條凝重的北魏石刻,讓人想起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雄渾悲壯,那雙拿著斧釬,開山鑿石的大手似乎還在眼前揮舞著不肯離去.聯想到同時期偏安于江南的南朝勝跡的代表----波光艷影里的十里秦淮,以及千古流"芳"的亡國之音玉樹后庭花艷曲.不由得心下恍然為什么當年南朝的北伐最終總是會功虧一匱難以成功了.而圓潤祥和線條流暢的唐朝石刻,代表的是又一種自信端莊雍容華貴的盛唐氣象,鬼斧神工超群絕倫的大盧舍那佛,便是這出盛唐絕唱的高潮頂峰了.同樣的安詳,同樣的慈和.但從盧舍那的表情上,你絕對感覺不到蒙娜麗莎般那種發自內心的欣然和笑意,也絕對不會感覺到普通廟宇中泥塑土偶般的那種冷漠和沉寂.從大盧舍那的臉上,你能感覺到的是那種勘破過去未來,因果了然于胸的大智慧,是那種誓愿眾生渡盡,方肯立地成佛的大慈悲.唐以后宋元諸代的石刻,零零落落地散置在一些個不起眼的角落,實在是湊不成個完整的篇章,只能算是那出盛唐華章逝去后留存下來的幾縷裊裊余音而已.而近代在龍門石窟留下的卻大多已經是破壞的印跡了.石窟每經歷一次風雨,便會多遭受一次侵蝕,每經歷一場苦難,便會又多出幾處殘缺.那一尊尊零落殘破,斷手缺首的雕像,便是中華民族千年來所經歷的風風雨雨,所遭受的兵禍戰亂的最有力明證了.
白馬寺
佛門廣大只渡有緣之人.從來沒有弄清楚過自己究竟是否與佛門有緣,不過白馬與佛門有緣那肯定是無疑的了.自從追隨著攝摩騰與竺法蘭兩位高僧做苦力馱經東來后,白馬便一直背井離鄉流落在了東土,直到唐朝時候才有機會跟著唐三藏和尚西天取經順便回了趟家.今天的白馬不知到了何處,但據說取經后便已經修成了正果想必現在一定是在西天盡情享受那香煙供奉了吧.當年白馬歇腳的地方千年后成了香煙繚繞游人絡繹不絕的釋源祖庭,恐怕并不是當時馱著經書長途跋涉而來的白馬的最初目的.而大唐一代名相能夠在香煙繚繞莊嚴肅穆的釋源祖庭旁邊擁有一席之地,看來也該感謝我們這位白馬佛爺并未如后世某位皇帝一樣有那種"臥塌之旁豈容他人酣睡"的狹隘和自私了.
關林
從三國名將,漢壽亭侯,到千秋正神,武圣帝君.關老爺可謂是一路走來風光無限的了.不僅在華夏本土受盡眾生的頂禮膜拜,便是在海外也有著眾多的虔誠信徒,為咱華人掙夠了臉面.關老爺生平事跡很多,但無論是從最初的桃園結義,還是后來的千里單騎,甚或是最終的困守麥城.都很難和世俗的錢財聯系在一起,以關爺夜讀春秋的高義當然也肯定是不屑為之的.今天的生意人動輒以關爺作為保佑生意興隆財源廣進的財神爺,甚至是看家護院消災解難的門神爺,無疑是對關老爺大大的不敬乃至褻瀆了.
少林寺
今天的少林寺已經很難讓人聯想起那座達摩祖師一葦渡江十年面壁的禪宗祖庭,而成了一個不折不扣的旅游勝地.那密密麻麻拾階而上的人群中已經很難找得到幾位純粹意義上的香客了.寺內眾多新建的廟宇建筑以及多處仍在大興土木的施工工地說明了近年來少林寺旅游商業開發的莫大成功.聽導游說如今少林寺的方丈也已經是屬于奔弛一族的了不知是真是假.聯想到那匹千余年前馱經而來的白馬,不由使人慨嘆世無名車遂使匹馬成名,若是換作如今,別說是白馬,即便是達摩祖師渡江時一定也會乘坐豪華游艇而不會讓那根小小的葦葉跟著沾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