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讀】
漫長的中世紀,古代突厥各部落在遼闊的亞洲大陸腹地東征西戰;公元7世紀,隨著伊斯蘭教在中亞的廣泛傳播,突厥人逐漸接受了伊斯蘭教,伊斯蘭信仰成為突厥人重要的文化組成部分。公元1071年,曼齊克特戰役,突厥人的一支部落塞爾柱土耳其擊敗拜占庭帝國,占據了小亞細亞半島的大部分領土,大批的突厥人隨之陸續遷徙到此,小亞細亞成為突厥人此后的家園。這兩段歷史,是現代土耳其故事的起始。
地理上,小亞細亞半島位于亞非歐三大洲交界地帶,乃東西方交通之要沖、基督教和伊斯蘭文明碰撞匯集之路口,占盡了地緣政治、經濟和文化優勢。歷史上,突厥軍隊是阿拉伯帝國(公元632年—1258年)中后期最具戰斗力的軍隊,為阿拉伯帝國的開疆拓土和伊斯蘭教的傳播立下了赫赫戰功。在長達600多年的奧斯曼帝國(公元1299—1923年)時代,突厥人更是成為伊斯蘭世界和阿拉伯世界的最高統治者。
1453年,奧斯曼土耳其的領袖穆罕默德二世率軍征服君士坦丁堡,將其改名為伊斯坦布爾,并且以此為首都,建立了一個橫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帝國。當年,阿拉伯帝國雖然從西線將整個西班牙并入帝國版圖,領土也號稱橫跨亞非歐三大陸,但是在東線,君士坦丁堡成為阻止阿拉伯軍隊進攻歐洲的堡壘。據記載,在伍麥葉王朝和阿拔斯王朝時期,阿拉伯軍隊對君士坦丁堡發起四次大規模圍攻,均告失敗,最終阿拉伯軍隊損兵折將,鎩羽而歸。因此,奧斯曼土耳其人征服君士坦丁堡,打開通往巴爾干半島的大門,實現了阿拉伯帝國歷代統治者未竟的愿望。如此輝煌的歷史對于現代土耳其人而言既是豐厚遺產,又是一個高不可再攀的紀錄。現代土耳其人總是夢想著重現昔日的輝煌,無奈卻在后來居上的西方世界面前屢受重挫。
18—19世紀之交,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綜合國力被歐洲列強全面超越。昔日強大的帝國成為“西亞病夫”,其廣袤的領土和各個戰略要地成為歐洲工業強國眼中的肥肉。1914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卷入第一次世界大戰,這場戰爭成為壓垮帝國的最后一根稻草。1918年—戰結束,帝國首都伊斯坦布爾被英、法、美、意等協約國軍隊分區占領。為了全面肢解奧斯曼帝國,協約國集團于1920年簽署《色佛爾條約》。奧斯曼帝國在亞非歐的領土及其小亞細亞本土悉數被瓜分。
在國家命運危急關頭,土耳其民族領袖凱末爾團結起土耳其民族主義力量,以內陸城市安卡拉為基地,發起了一場救亡圖存的革命運動。凱末爾是奧斯曼帝國的著名將領。一戰中,他率軍擊退英國人對達達尼爾海峽的進攻,保衛了首都的安全,因此獲得了“伊斯坦布爾救星”的稱號。一戰結束后,凱末爾又率軍擊退了希臘軍隊的入侵,成為土耳其民族英雄。
1923年7月,在凱末爾領導下,土耳其與協約國集團簽署《洛桑和約》,重新確定了土耳其對幾乎整個小亞細亞半島的主權,從而奠定了現代土耳其共和國的領土基礎。同年10月,土耳其共和國成立,凱末爾被選舉為第一任總統。由于凱末爾在建國事業中功勛卓著,他被尊稱為“阿塔圖兒克”,即土耳其之父。值得一提的是,土耳其凱末爾革命的勝利引起了當時中國許多有識之士的關注。孫中山多次提到凱末爾革命,土耳其與蘇俄的互助合作也成為孫中山“聯俄、聯共”思想的現實依據。
土耳其共和國建立后,凱末爾采取了一系列暴風驟雨式的改革措施,對土耳其社會進行全面改造。政治上,他廢黜蘇丹制和哈里發制,確立了共和體制和世俗制度。法治上,他廢止宗教法典,制定了依據西歐國家法律為范本的新民法。文化和生活習俗上,他把土耳其語原先使用的阿拉伯語字母全盤拉丁化,取締多妻制,禁止在非宗教場所穿戴菲茲帽等宗教服飾,同時倡導歐式服飾。凱末爾將其指導思想總結為“共和主義、民族主義、民粹主義、國家社會主義、世俗主義和革命主義”,并將這6項原則寫入憲法。
凱末爾領導的革命使土耳其從伊斯蘭帝國轉型為土耳其民族國家,由伊斯蘭神權國家轉型為現代立憲民主國家,從此走上了現代資本主義的發展道路。現代土耳其堅持世俗主義道路,嚴格限制伊斯蘭教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作用,政治上先是實行一黨制的共和民主體制,20世紀50年代后逐漸過渡到多黨制。與此同時,凱末爾改革所依靠的力量土耳其軍隊在國家政治生活中扮演著重要角色,被認為是世俗國家的監護者。凱末爾行伍出身,非常看重武裝力量在革命運動中的作用。現在,北約集團中,土耳其軍隊是僅次于美軍、排名第二的武裝力量。
然而,歷史悠久的東方后發國家,其現代化轉型過程注定是艱難的,不可能一蹴而就。首先,軍隊作為土耳其世俗主義的監護力量是一把雙刃劍,有其利必有其弊。國家過分依賴軍隊不可避免導致軍權一家獨大。軍隊在土耳其政治和經濟生活中享有很高的地位。高級軍官享有諸多政治特權,軍隊極少受到文官政府的影響。土耳其實行多黨體制后,軍隊與文官政府時常產生尖銳矛盾。矛盾激化,武器的批判便會迅速替代批判的武器,誘發軍事政變。截至2016年7月,土耳其已經發生5次大規模的軍事政變,盡管每次政變原因各不相同,但它們共同顯示了軍隊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強勢地位。
2003年,被認為具有強烈宗教色彩的正義發展黨上臺,此后連續三次贏得大選,連續執政十多年。正義發展黨執政下的土耳其經濟快速增長,促使土耳其的國際地位大大提升,還進入G20。此外,2005年啟動的加入歐盟談判,顯示了土耳其決心使國家發展更上一臺階的雄心。
正義發展黨執政期間,土耳其重振國家實力和面貌,實現了凱末爾的強國遺愿。正義發展黨領袖埃爾多安雄心勃勃,希望帶領土耳其恢復昔日奧斯曼帝國的強盛。然而,在入盟問題上,土耳其遭遇歐盟無休止的拖延,背后原因顯然與土耳其的穆斯林國家身份有關,很可能也與土耳其執政黨尊重宗教文化傳統、尊重“土耳其屬性”中的伊斯蘭元素這一立場有關。歐洲需要一個義無反顧、全盤西向的土耳其,土耳其卻不能將自己的另一半東方自我棄之不顧。
土耳其加入歐盟長期無望,是其西化道路上的重大挫折。而以軍隊為主的世俗主義勢力卻懷疑正義發展黨試圖復興宗教。此外,正義發展黨連續大選獲勝、埃爾多安試圖長期掌權,也引起在野力量的詬病。最近發生的土耳其政變正是這多重矛盾激化的表現。
位于東西方之間、面對國內各種力量和價值取向的土耳其注定要面臨艱難的抉擇:取道東向還是西向?選擇民主還是威權體制?走向世俗還是宗教?
土耳其作為大洲橋梁的地理位置獨一無二,它必定會被各種相背離的力量爭取和拉扯。在土耳其的歷史遺產中,有領導伊斯蘭世界的榮耀,又有毅然西化和現代化的決心,它的前路注定要在兩種記憶之間不斷游移。怎樣打破當前困境、營造國家未來,是土耳其必須應對的關鍵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