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假期,眾多游客在出游時都將歷史文化街區作為目的地。保護歷史文化街區這份歷史文化遺產,使其傳承下去,再度成為眾多人關注的話題。
就此,記者采訪了長期跟蹤研究歷史文化街區及其保護的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教授張杰。
保護面對“沉重的翅膀”
記者:當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廣受關注。其中的一個不容回避的問題是,總體而言,對其的保護不夠理想,那么這種狀況是如何產生的?
張杰:雖然我國的很多城市的歷史悠久,但目前城市中的歷史建筑等主要為清代和民國時期留下來的,而且,歷史文化街區目前的數量已不是很多。相比而言,古村、古鎮的數量則相對較多,也以清朝之后的為主?傮w來說,相對于五千年厚重的歷史,我們的城市在能夠直接感受到的歷史文化載體方面,比起歐洲城市還顯得有些非常不足。
一方面,城市的歷史文化街區中的房子質量普遍較差,這與長期投入太少等有關。另一方面,自上世紀50年代到今天,對留在老街區的房子使用過度、關照過少。首先,房子里面住了過多的居民。其次,由于歷史的原因和制度的變遷,老街區中的房屋產權混亂,相關的責任不清晰。這些“老街區”住了過多的人且疏于維護,再加上長期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欠賬很大,因此造成了幾十年時間中的人為損壞,這使得歷史文化街區承受著巨大的壓力。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城市新區住宅建設的發展,大多數有能力的居民搬出了老街區,現在留在里面的主要是弱勢群體,此外還有進城打工的人入住其中,其擁擠的狀況并沒有解決。這樣就出現了“老街區”或者被拆掉改造,或者被留下來但長期得不到應有的改善,而且很多地方的狀況還在惡化。
這種狀況造成了幾個問題。首先,房屋的破敗和基礎設施的缺乏和擁擠的居住狀況使得改變其中居民的居住條件對政府和社會而言都是沉重壓力,希望盡快改造,因而產生許多爭議。其次,在新的經濟發展形勢下,文化旅游業、服務業的發展使一些地方的政府、開發商以保護的名義將老城區當作發展的契機和搖錢樹,以消費歷史、造假古董等手段改造這些街區。
記者:當前,呼吁和鼓勵公眾參與到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的呼聲逐漸強烈,那么這種參與又面臨哪些難題?
張杰:目前公眾參與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工作受到越來越多人的重視。但目前這還是一個“看起來很美”的議題,實際執行起來很難。說到公眾參與,那么參與者是誰,其參與的法律、經濟基礎是什么?這些都是在實際工作中必須先明確的。老街區中許多房屋產權混亂,沒有產權怎么參與?像北京這樣的城市,老街區的居民普遍收入較低,愿意改變居住條件。即使政府在新區建設了廉租屋、保障房等,但由于缺乏應有的配套設施,孩子上學、老人就醫、交通等都很不方便,難以維持基本的日常生活。所以,很多人不愿搬出去,這使得老城人口疏解舉步維艱,長期難以實現。
此外,長期以來,法律觀念在城市改造和保護中比較弱。在一些地方,政府和開發商“拿錢開路”,老百姓心態也不平衡,希望討價還價,角力缺少規則,使得舊城改造和保護成為敏感的社會問題。
我的學生每年都到一些老城去調研,發現這類矛盾已到很深層次。這類問題不能簡單地完全歸咎于政府或者開發商,群眾的慣性思維也使得問題更為復雜。當然,在一些中小城市,城市規模較小,產權清晰,住房不擁擠,物理條件要好,保護更為容易。但是這只限于經濟較發達的地區,在經濟不發達地區則沒有這樣樂觀。據悉,在古城,老房子消失的得也很快。其中一大部分是居民自己改建、拆建的。很多老房無法滿足老百姓對居住和經營環境的改善的要求,而按照專業標準維修又太麻煩,所以他們選擇自己拆建,省錢省力?梢姡瑲v史街區的保護并不像有些人認為的那樣,只要給老百姓產權就能解決好保護的問題。在對于弱勢群體給予關切與扶助的同時,還應該強調保護是每一個居民的責任。
抓住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這一關鍵
記者:那么,我們應該如何認識保護所面臨的問題,又如何抓住其中的主要矛盾并加以化解?
張杰: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所面臨的問題,是歷史背景和發展過程相結合的產物。如果不能歷史地、現實地看待和理解問題,最后的結果可能是我們無法面向未來。
現階段我們要抓住主要矛盾,主要矛盾是保護和傳承歷史文化。如果這一問題對于我們一個民族和社區是至關重要的,那么社會應該協調各方力量解決這一問題。否則,再過20-30年,在博弈過程中,歷史記憶和遺產實體會越來越少。如果不能將主要問題抓住,在實踐將會走很多彎路,而且這一過程是不可逆的,這些遺產一旦消失就永遠消失。因此,對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應上升到國家的文化戰略,如果不能從國家文化認同、軟實力建設、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層面上有高定位,沒有更大的工作力度和法規支持,以及相應的資金投入等,現有狀況很難改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