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兩會,李克強總理作《政府工作報告》時強調:“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
工匠,是指以手工技藝專長而從事相關職業的人。“工匠精神”是指工匠對自己的物質或者精神產品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理念。梳理歷史可以發現,在中國,“工匠精神”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廣泛的傳承,從物質到精神多個層面的全面應用,對人類文明和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
中國自古對工匠就很重視,各朝各代多有專管工程工匠的長官。《考工記》:“知者創物,巧者述之,守之世,謂之工。”自古以來就把手藝人稱為“工匠”,以體力為主的如船工、河工、窯工……以技術為主者如木匠、皮匠、鐵匠、花匠、裱糊匠、油漆匠……這些多是從事物質產品的工匠,也有從事精神產品的工匠如“樂工”“畫匠”等,三百六十行,行行有工匠,巫醫樂師之屬統稱“百工”。工匠既指普通手藝人,也指造詣很高的大師、大家,如“巨匠”等。有的地方把做負責設計的工匠稱為“大作匠”,具體做手藝活的則被稱為“細作匠”。古代的官職中有專管工程工匠的長官叫“將作大匠”,掌管宮室修建之官。秦代稱將作少府。漢景帝中六年(公元前144年),改稱將大匠,秩二千石。東晉至南朝宋、齊有事始置,事畢省,梁、陳常置,稱大匠卿。北朝北魏置將大匠,北齊以將作寺為官署名,以大匠為官名。隋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改寺為監,改大匠為大監,置少監為副職,煬帝改官名為大匠、少匠,繼復舊稱,后又是改為大令、少令。唐復大匠、少匠官名。宋、遼南面官(中原行政區)均為將作監,設監及少監。金不設。元置將作院,設院使。明建國初設將作司卿,旋廢,職歸工部。清代延明。此職歷代多有,名稱小異,職事略同,只是職權日益明確,管理日益細化。
舊時,在三百六十個工匠行里,每行都有自己的祖師;在成千上萬作坊,每個作坊都有自己的師承;世世代的工匠,每位都有自己的師傅(師父)。中國最為著名的工匠師傅應首推魯班。木匠、石匠、泥水匠等諸多工匠行,都尊他為祖師。魯班是春秋時期魯國的巧匠,姓公輸,名般。因他是魯國人,“般”與“班”同音,所以又稱“魯班”。相傳他曾發明木作工具,創制攻城的云梯和磨面粉的石砣。后世出于對他的敬重,便把一些精巧的建筑說成是他建造的。建于明朝永樂年間的濟源堂(陜西戶縣渭豐鄉),本來與魯班無關。可是民間認為這種設計精巧,做工精良的工程必定是祖師魯班修建的,并且認為其肯定沿用了祖師魯班建造和施工的很多理論和方法,于是就以魯班的姓氏命名為“公輸堂”。據說魯班生日的農歷五月初七,舊時工匠們每逢此日都要舉行隆重祭祀盛會,祭拜祖師魯班,俗稱“魯班會”。工匠們還給自己的祖師魯班敬奉加封了封建時代管理工程最高長官官銜的牌位——“工部尚書公輸子之神位”。凡遇節日或者開工都要對它焚香跪拜,祈求祖師魯班保佑自己四季平安,施工順利。
中國不少行業和崗位都傳承著“工匠精神”。紙坊,奉東漢宦官蔡倫為祖師;陶瓷業的祖師,有柏林、虞舜、老子、雷公等,被奉為“窯神”;皮匠、鞋匠以孫臏為祖師;醋坊的“醋湯神”是姜子牙;酒坊的祖師是杜康;豆腐坊以樂毅為祖師……這種傳承在“胡慶余堂”等老字號,同事之間都是以師徒相稱。傳授手藝的同時,也傳遞了耐心、專注、堅持的精神,這是一切手工匠人所必須具備的特質。這種特質的培養,只能依賴于人與人的情感交流和行為感染,這是現代的大工業的組織制度與操作流程無法承載的。“工匠精神”的傳承,依靠言傳身教的自然傳承,無法以文字記錄,以程序指引,它體現了舊時代師徒制度與家族傳承的歷史價值。傳承中特別注重精益求精。對工匠而言精益求精,就是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手藝完美和極致,要求工匠對精工細作的執著堅守和不懈追求,讓自己的精品力作流傳于世,造福人類。精工良匠們言傳身教、口傳心授的正是這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中國自古有“十年磨一劍”的佳話,也有干將、莫邪不惜“以身赴銅水,血凝劍氣”來追求精工良器的傳說,而現存鋒芒如初2000多年前鍛造的越王勾踐劍,就是最好例證……
不過,我們也要看到,當前“工匠精神”在一些行業一些領域顯得很“稀薄”,甚至“失傳”了,代之以浮躁粗糙,甚至制劣制假。所以,《政府工作報告》提倡培育“工匠精神”,非常及時,非常有針對性。但愿這一倡議能推動各行各業重拾“工匠精神”,傳承、踐行、弘揚“工匠精神”,摒棄浮躁粗糙,崇尚執著專一、精細精致,創出過硬品牌,擦亮“中國制造”,打造“中國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