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談文物保護必須被擺在第一位,以不破壞古城固有風貌為準則,然后再談怎么吸引游客、怎么創造經濟效益,而不是“一切向錢看”,為了短期利益而無視長遠發展。
在平遙古城內,違法建設情況突出,文物安全及遺產景觀受到嚴重影響。平遙城墻建設控制地帶內,違法修建了高達42米的摩天輪;城墻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多處民房擅自翻建開挖地下室;古城內民居擅自拆除重建、新建、改建……記者從當地新聞辦了解到,“目前古城內違法建設已全部停工,并對42米的摩天輪也下達了限期拆除的通知。”工作人員趙家強說。(6月6日新華社)
作為一座擁有2700多年悠久歷史的文化名城,平遙古城早在1997年就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為世界文化遺產。得到了全球范圍內的認可,有了一個“叫得響”的榮譽稱號,平遙古城本該得到更精心、更細致的“呵護”才是,為何這些年被傷害得“體無完膚”,變成一座說舊不舊、說新也不新的“另類”古城?放眼望去,當初劃定的城墻保護范圍,設立的建設控制地帶,都沒能真正達到保護和控制的目的,商業化的颶風刮過,“歷史味道”被徹底吹散,“仿古建筑”卻拔地而起,連摩天輪也來湊熱鬧,這樣的平遙古城讓文物專家們心痛,也讓遠道而來的游客敗興而歸。
借由“世界文化遺產”的金字招牌,大力發展旅游業,當地政府想要振興經濟的做法可以理解,可是,這并不意味著要放任商業資本“恣意妄為”搞項目,或是任由當地居民亂拆亂建蓋客棧。文物保護必須被擺在第一位,以不破壞古城固有風貌為準則,然后再談怎么吸引游客、怎么創造經濟效益,而不是“一切向錢看”,為了短期利益而無視長遠發展。遺憾的是,當地政府并沒有看守好、保護好老祖宗留下的遺產,古城淪落到如今這種讓專家、游客不忍直視的狀況,相關公權部門理應被嚴厲追責。
因群眾多次舉報平遙古城內違法建設問題,國家文物局約談了平遙縣人民政府,督促其加強古城保護管理;蛟S正因為這次“約談”,平遙有關部門才真正重視起來,并開展了為期一個半月的集中整治專項行動。當初沒有做到“未雨綢繆”,沒有把違建問題“掐滅”在萌芽狀態,現今就不得不“亡羊補牢”,對違建痛下狠手,可是,那些因違建而被損壞、被拆除的文物卻再也回不來了,是用再多的金錢也彌補不了損失。如果經由此,當地政府能在做好后續整改工作的同時,建立完善起針對古城文物的長效監管機制,也許能讓當地民眾、外地游客略微感到一絲絲欣慰。
不只是平遙古城,國內一些掛著“世界文化遺產”“5A景區”等耀眼招牌的勝地,其實都走一條過度商業化之路,在把自己整得不倫不類的同時,也失去原有的特色和風韻。試想,游客到一地看的都是拙劣的仿古建筑,吃的都是雷同化的小吃,買的都是“義烏”出品的小特產,還怎么可能再當“回頭客”?地方政府發展旅游業,就要切實處理好文物保護與商業開發的關系,孰輕孰重必須分得倍清兒,在此基礎之上再談特色旅游,讓游客感受到不一樣的風土人情,留住他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