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海寧江南皮影戲。 高劍平 澎湃資料圖
從2001年昆曲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以來,“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個詞就在中國落地生根了。
2004年中國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締約國,十多年來,中國的非遺保護工作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
但較之于歷史悠久的文化遺產保護,“非遺”保護的概念還很新。“非遺”是什么,又應該如何去保護?
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培訓中心(下稱“亞太中心”)、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駐華代表處和上海市文化廣播影視管理局共同主辦,文化部非遺司、外聯局指導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國師資培訓履約班”于2016年11月7日至14日在上海大學舉辦。
這是國內首個師資履約培訓班。學員主要來自參與中國非遺傳承人群研培計劃的57所院校的第一線的師資。
“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參與,更需要專業人員對于《公約》精神的準確理解。我們相信通過這樣的培訓,必將有效推動我國非遺保護科學發展,使非遺保護工作能夠更準確的履行《公約》的要求。” 上海文廣局王瑋副局長在開班儀式上表示。
“非遺”保護要“可持續發展”
教科文培訓師愛川紀子提到,在2003年《公約》剛被批準的時候,任何人都不知道什么是非遺,很多人覺得這是一種民間的藝術,大家也不太在乎,“非遺”似乎不像世界文化遺產那樣受人尊重。
十幾年之間,“非遺”的概念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到目前已經有170個締約國,中國于2004年正式加入。
今年6月《履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操作指南》新增了在國家層面上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和可持續發展這一章節,為各國非遺保護工作的進一步發展提供了理論支撐。
11月,文化部副部長項兆倫出席傳統工藝青年人才論壇并作了題為《正確認識非遺,是正確有效地保護、傳承和發展非遺的前提》的發言,談到,“非遺是世代相傳、并在適應周圍環境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不斷得到再創造的文化遺產,具有為相關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的文化意義和社會功能。這種文化遺產是鮮活的而不是靜止的。它是傳統在今天生活中的現實體現,并在傳承中不斷被賦予人民群眾的智慧和創造力。”
“非遺”保護的“可持續發展”問題被重點提了出來。
“非遺”如何體現傳承和發展
“我們這么多年來一直在思考某些問題,和民俗界、人類學的專家有時候會有些爭執, 非遺 如何體現傳承和發展?是保留非遺最原真的一面,還是允許它去發展變化?大家都在討論這個問題。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公約》里寫得很清楚,是在 發展中保護 .”蘇州工藝美術學院手工藝術學院院長趙罡告訴澎湃新聞記者,保護“非遺”,最重要的第一步是要厘清概念,也就是要了解《公約》,在《公約》范圍下開展保護工作。“此前沒有《公約》,很多人把 非遺 理解為文物,認為它是靜止不動的,但靜止不動 非遺 就死掉了。”
科文駐華代表處的歐敏行表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的文化遺產,是非常重要的一個形式,它和其他的比如紀念物以及文物、書籍這些形式是不一樣的,“它是對于我們傳統的一種令人感到驕傲的一種表達,它給予我們文化感,包括表演藝術、儀式、知識以及生產各種傳統工藝的技能等等,它代表了我們的身份。非物質文化遺產之所以珍貴,是因為它是代代相傳的,但它又非常的脆弱,面對其他更加流行的社會形式,它現在面臨著消失的風險。”
“在社區不同的群體中,不斷的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再創造來應對周邊的環境,來反映他們與大自然、與歷史的關系。因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賦予它們身份和延續性。” 歐敏行認為這種特質正是“非遺”的價值所在,而“非遺”專家學者的任務,就是去保護這種發展著的獨特文化形式,宣傳它們的價值。
“非遺”的概念中,“文化空間”是重要組成部分
在很多人概念里,“非遺”更像是與“民間手工藝”和“民間表演形式”相對應的概念。而愛川紀子強調,在“非遺”的概念中,“文化空間”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我們認為 非遺 的含義就是關于實踐表現、表達知識和技能,以及相關的器具、物品、手工制品和文化空間。文化空間是指我們做非遺的場地和場所,當然大部分的情況下,大家能夠想到的就是一個舞臺,但 舞臺 只是關于文化空間的一個罕見的形式而言,大部分的 非遺 基本上都是在自己的社區、一個集中的地方來進行的。比如說在非洲經常可能是在森林當中進行的。”愛川紀子表示,這種文化空間要被保留,首先就不能毀壞森林,如果為了經濟的發展把森林砍伐掉了,這個地區文化空間就被毀壞了。所以文化空間的保持將會是“非遺”保護中最重要的一個部分。
9日,與會學員還隨同培訓師一同進行了非遺保護田野調查,訪問了上海市浦東新區新場鎮和青浦區朱家角鎮,以鑼鼓書、琵琶藝術(浦東派)、浦東說書、吳歌、搖快船和江南絲竹等非遺項目為案例,學習如何實際操作非遺項目認定和清單制定,如何制定保護計劃,以及社區參與的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