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李佳霖 文/圖
編者按:“10年內我國自然村總數減少90萬個,傳統村落每天消失100個。”著名作家馮驥才保護傳統村落的呼聲振聾發聵。11月25日,第三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公布,994個傳統村落列入其中,由此,中國已有2555個村落列入保護名錄。為此,我們策劃了關于古村落的專題報道,以期將其保護發展中的經驗和問題呈現給大家。
12月初,云南元陽哈尼梯田迎來了旅游高峰期,然而,家住元陽縣牛倮普村的盧貴榮(化名)收割完自家梯田里的作物,卻背上行囊,再次踏上了離家的旅途。最近10年,除了春種和秋收,30多歲的他一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
在他的家鄉元陽,千百年來,以哈尼族為主的各族人民,巧妙利用哀牢山立體的氣候和“山有多高水有多高”的優勢,構建起了“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構的和諧生態系統,形成了舉世聞名的梯田文化景觀以及極具特色的傳統村落。
2013年6月,哈尼梯田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而早在2008年,元陽縣政府便與云南世博集團組建了云南世博元陽哈尼梯田旅游開發有限公司,設立梯田景區,開發旅游產業,一時間,元陽似乎迎來了新的機遇。
村落年輕人不到20%
從昆明坐約7小時的長途汽車到達元陽縣新街鎮,再從新街鎮出發,坐90分鐘的汽車,走一段崎嶇的山路便到達盧貴榮家所在的牛倮普村。
作為梯田景區核心區外圍的村寨,牛倮普村保留下來成片的當地傳統民居蘑菇房,居住在其中的居民仍然延續著原來的生活方式。村內潺潺而過的小溪、干凈的石板路、偶爾傳來的雞鳴狗吠聲,讓人驚為世外桃源。
然而,這里卻不是當地年輕人的“世外桃源”。行走在村寨內,只見在門口織布的阿婆、瞇著眼睛抽水煙袋的大爺以及嘻戲的孩子,卻難得見一個年輕人。當地一位村民告訴記者,現在村子里留下的年輕人不到20%,多數是上了年紀的老年人照看孩子及種植梯田。
“1斤紅米只能賣2塊多錢,紅米的產量又不高,每畝大約能產500斤,靠著梯田過日子一年到頭也就能賺千把塊錢。”盧貴榮說,自己小時候就在梯田里捉魚、摸泥鰍,對梯田感情很深,現在春種秋收時還會回來,但是平時幾乎常年在外打工。
近幾年,到元陽旅游的人逐漸增多,盧貴榮也曾琢磨過留在村里賺錢的辦法:開辦農家樂,但因游客并不是很多,多數農家樂生意并不理想;到世博公司應聘工作人員,但因崗位有限,每個村子聘上的也就一兩個人。在多方權衡之后,他還是選擇離開家鄉,外出謀生。
記者走訪發現,阿者科村、箐口村等村寨,狀況和牛倮普村大致相同。
“原住民是梯田文化的傳承者,要讓他們分享梯田開發的利益,才能留住他們。”昆明理工大學教授朱良文認為。
大魚塘村25歲的小劉就是因受益梯田而留住的年輕人。“2008年就不再外出打工,在世博公司當導游了。”在她的觀念里,外出有外出的煩憂,“在城里老覺得自己是‘鄉巴佬’,現在賺錢雖然不是很多,但也不想再離開家鄉了。”
這種“留住”在中國古跡遺址保護協會秘書處處長鄭軍看來,卻是問題的另一方面。“如果依靠旅游吸引年輕人回來,回來的年輕人都去搞旅游而不去種梯田,梯田仍然得不到傳承。”鄭軍擔憂。
日漸減少的蘑菇房
說起打工,阿者科村的老毛算是其中的先行者。上世紀90年代他就離開村寨,外出謀生。在撈到第一桶金后,他回家的第一件事就是把住了幾十年的蘑菇房拆了,建成鋼筋混凝土房子。“蘑菇房的居住條件太差,而且修建新房說明家里有錢,在村里是長臉的事。”他嘿嘿笑著,一臉開心地說。
十幾年間,在外打工的青壯年把新觀念帶回家鄉,一個個蘑菇房在自發性的拆舊建新中消失了。在阿者科村,放眼望去,近一半的房子都是現代建筑,蘑菇房夾雜其間,竟顯得有些不合時宜。
2013年,元陽縣啟動了“美麗家園”行動。它一方面要求靠近景區的現代房屋外墻刷土黃漆、房頂扣蘑菇頂,恢復蘑菇房樣貌,另一方面,對于部分破敗的民居,則鼓勵村民按照蘑菇房外觀就地重建,并每戶給予3萬元補貼。這一政策讓不少村民動了心,不少并不富裕的家庭也勒緊褲腰帶拆舊建新。目前元陽縣已有近2000戶民居完成了拆除重建,而全縣的危舊民居改造將在2020年完成。
蘑菇房本身存在著諸多問題。三層的房屋,頂層貯藏糧食,底層養牲畜,僅第二層供人居住。記者走進牛倮普村的一戶農家,屋子僅有一扇小窗,雖然正當中午,屋內卻一片昏暗。大約20平方米的屋子,用布簾隔出每個三四平方米的兩個小臥室。屋內生著火塘,因通風不暢,散發出嗆人的味道。
清華大學建筑學院副教授羅德胤嘗試過蘑菇房的改造,在他看來,通過技術改造,蘑菇房完全可以適應現代的生活。“關鍵當地政府、居民、專家都要有足夠的耐心。”
“蘑菇房的現代化改造技術上可以做到,但是推廣不出去。一些老住戶住了一輩子,認為沒必要改造,年輕的則更愿意直接拆了建新房。”鄭軍在無奈的同時也表達了理解,“房子是居民自己的,他們有權力為自己的利益考慮。”
而對蘑菇房的全部保存,鄭軍也有自己的想法。“蘑菇房要不要全部保留?我看未必!歷史推進的過程中,民居的建筑形制也在不斷變化,在迅速發展的現代社會,難道一定要讓哈尼族住在蘑菇房里嗎?”
要讓村民回來,還要愿意種梯田
蘑菇房的保護,對于元陽是一個挑戰,而在同濟大學建筑與城市規劃學院副院長周儉看來,更重要的是讓村民留在村寨種梯田,梯田文化景觀才能永續保存,F在元陽縣大力發展旅游業,村民能從中受益多少?
記者了解到,2013年元陽縣全年門票收入達841.87萬元,實現旅游總收入超過13億元。今年1月至8月,元陽縣門票收入954.68萬元,實現旅游總收入10.42億元。
世博公司董事長唐輝告訴記者,根據云南世博旅游控股集團與元陽縣政府簽訂的《關于元陽縣“元陽哈尼梯田”項目合作開發框架協議書》,每年公司會拿出門票收入的稅前10%,用于反哺當地種梯田的老百姓。“公司把錢打給元陽縣政府,再由縣政府具體分配。”唐輝說。
然而,在走訪中,村民們卻無一例外地表示:“沒聽過這個說法,更別說見到這筆錢。”在箐口村,一位身著當地服裝的婦女在制作當地特色小吃米粑粑,供游人品嘗。“有重要活動時,我在這兒工作,干一天公司給一天的工錢,平時沒有收到與景區相關的其他錢款。”她說。
錢去哪兒了?元陽縣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彭鳳玲給了記者答案。“世博公司每年確實會把這筆錢打給縣政府,目前主要用于修公路等景區基礎設施的改善。”
周儉認為,基礎設施改善本來就是政府部門應盡的義務,且不論這10%的份額是否合理,這筆錢款就應該?顚S茫颠給農民。他說:“土地是國家的,但是梯田和蘑菇房是種梯田的農民的。游客來元陽,主要也是來看這些農民創造的景觀,他們才應該是最大的受益者。”
而在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科學委員會委員閔慶文看來,拓展農業的多功能性,吸引農民回歸農業是哈尼梯田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出路。“應當引導農民實現以農業為主的多種經營,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增強農業和農村的人才吸引力,讓農民回歸農業,經營農業。”
據了解,近年來,元陽縣政府在引導村民開辦農家樂、提升農產品附加值等方面做了不少努力,然而,對于盧貴榮來說,這些目前好像還事不關己。“有機會我還是希望能回來。” 看著漸行漸遠的家鄉,盧貴榮還是表達著對家鄉的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