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戲曲不景氣的大環境下, 和豫劇、曲劇相比,越調的生存和發展狀況似乎要更差一些,一些越調劇團陸續被裁撤。雖然越調已經成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從越調劇團到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的轉變并未對缺少資金、后繼乏人、缺乏新劇目的困頓有根本的改觀。越調劇團正在困頓中堅守。
在記者對幾個越調劇團的負責人進行電話采訪時,接到電話的扶溝縣越調藝術傳承中心主任宋平均正帶演員趕往“送戲下鄉”的路上,趕在下雪前,他們要多演幾場。
資金之困:劇團收入少 演員待遇低
許昌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副主任王克告訴記者:許昌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現有演員70名,其中在職在編的正式人員有40名,非編制內人員30名。在職在編人員工資是由財政上出。演員從一級到四級分不同級別,按國家正常工資標準有固定工資,不在編人員工資就不能保障。應屆畢業生分配過去后如果人事指標解決不了,就只能按照人事代理將檔案發到人才交流中心由人才市場管理。按照正常的工資標準,第一年的工資大概為每月1300元左右。
王克說:和以前相比,今年演員的待遇還提高了一些,送戲下鄉每場有5000元補助,政府每年給安排100多場,再加上一些商業演出,一年大概能演200多場戲,多的有二百六七十場,少的有二百四五十場。一場商業演出需要六七十名演員參與,幾乎可以說是全中心出動,除去住宿等費用,一場商業演出的收入也不過5000元左右。
鄧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崔偉偉告訴記者,戲曲事業最需要資金扶持,而現在鄧州市越調劇團演員們的工資已成問題,只能勉強維持現狀。現在鄧州市越調劇團每年能有三四十場演出可以按每場3500元拿到政府的補貼,要想有其他收入就只能靠劇團去尋找演出機會,個人邀請的、單位邀請的包括結婚生孩子邀請的都去,而一場商業演出的收入也不過3000元。在這種背景下,無論是在編的還是無編制的演員都面對工資難以為繼的無奈。
社旗縣越調劇團屬于差補型事業編制單位,縣財政一年補15萬元,而這15萬元僅夠發給離退休人員。劇團等于沒有辦公經費,工資就更發不上了。社旗縣文廣新局黨委書記郭金發說:社旗縣越調劇團除了送戲下鄉、政府組織的演出和參加縣里的大型活動之外,平時從縣城到村莊,只要有人請,不管是個人辦喜事也好,企業的一些演出也好,只要能去就都去。但這些商業演出的收入是不確定的。“因為政策性演出是有數的,其他的演出都是自己聯系,不固定。靠演出收入,有演出就有收入,沒有演出就沒收入,這是老問題了。”
而襄城縣越調劇團雖然已經改制為越調傳承發展中心,但因為相關改制政策未能落實到位,團長段國民一直還在找縣里文廣新局的領導,為此,他已經奔走了很久。現在團里每年的政策性演出只有省里批的6場,每場3000元,全年也只有1.8萬元的補助。多年來,襄城縣越調劇團的財政補助一直每年只有3.8萬元,今年才增加為36萬元,但團里有在編演員31名,加上返聘的一些老演員,常年演出的有40人。“這些年,劇團的演員基本沒有工資,靠自己養活自己,比如做點小生意什么的。可是,這戲不能丟啊,要是不演,這劇團就徹底垮了!”段國民痛心疾首地說。
“如果能落實百場演出的政策,可能會好一點,我們的日子真是特別困難。”段國民說,雖然他打聽到每場戲的補助是兩三千元,但對于劇團卻是非常重要的收入。為了不讓劇團垮掉,他們一直在鄉間演出,鄉里的廟會、祝壽、喜事等演出都接,一年大概有近150場的演出機會,但演出費一場不過2000元,除去住宿與油費,分到演員手里的費用只有二三十元。在編的演員工資也只能拿到75%,臨時聘用人員每月只有600元。
劇目之困:多演傳統戲 缺乏新劇目
許昌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副主任王克說:目前,一般劇目的正常演出是沒問題的,現代戲、古裝戲都在排演,劇目很豐富,大劇目也能排,也可以正常演出,像申鳳梅老師的經典作品《收姜維》、《諸葛亮吊孝》,還有許昌的毛愛蓮老師的戲,如《火焚繡樓》、《無佞府》等都在演著。而且還在開發新的戲,老百姓喜歡的戲都可以排,不過創演新劇目比較困難,從導演到舞美創作人員都需要從外地請。
鄧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崔偉偉說:現在鄧州市越調劇團常演的戲有《狀元榮歸》、《哭殿》、《大保國》等十幾部,劇團的服裝道具已經長時間沒有更新了,因為服裝非常貴,也包括樂器,以前可能需要幾百,現在動輒要幾千甚至上萬元,劇團根本拿不出這些錢,至于創演新劇目根本不可能。
社旗縣越調劇團的徐主任介紹說:“社旗縣越調劇團平時會排練一些業務性的新劇目,但很難排大戲,因為經費太困難,只能排一些小的折子戲,常演的劇目有十幾個,如《無佞府》、《李天保吊孝》和后來改編的《劉秀賒旗》、《收姜維》等。”
除了《李雙喜借糧》《雙靈牌(上下)》這些經典劇目,襄城縣越調劇團團長段國民最為自豪的是他們還在演《楊八姐智取金刀》,“這出戲很多地方都演不了了,我們還在演,是我們襄城縣特有的”。
扶溝縣越調藝術傳承中心主任宋平均說,他們演的還是越調的經典戲,如《李天保吊孝》、《李雙喜借糧》、《三哭殿》、《賀后罵殿》。“我們的戲很受歡迎,扶溝有16個鄉鎮,我們‘送戲下鄉’都會到一個大的行政村,幾乎是全村來看戲,尤其是老人,兩點開戲,他們1點多一點就搬著小板凳來看了。”
人才之困:難進新人 后繼乏人
對于一個劇種而言,后繼無人是個關系到能否生存發展的重要問題。
許昌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副主任王克告訴記者,吸納新鮮血液一直是戲曲人才培養的大問題,人才的招入多從各市縣的文化藝術學校和戲校。當然也有很多戲迷想加入,但很多戲迷到了舞臺上就不行了,只有一些悟性好、有名氣的才能被招進劇團。目前,對于許昌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來說,這些年只能是“遇著優秀的多進幾個,遇不著好的可能一個都進不了”,而因為工資不高以及人員編制的問題,很多戲校學生即使畢業了也都轉行了,不愿意去劇團。雖然演員的工資不高,但有編制的退休人員有社會養老保險金,至少能老有所養。所以就算待遇不高,如果能解決編制,還是有人愿意干的,但現實是,編制成為一大難題。因為沒有保障,很多人都去了南方影視城這些地方。
鄧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崔偉偉告訴記者,戲曲事業最需要資金扶持,而現在鄧州市越調劇團演員們的工資已成問題,只能勉強維持現狀。“工資低,加上編制等問題,新演員進不來,藝人弟子也進不來,一個劇團演一個正規的戲,演員兵和將都搭配不齊,這些現狀已經導致部分劇目失傳,而一些表演絕技也已經失傳了。”崔偉偉不無痛心地說,鄧州越調面臨老演員相繼去世、新演員沒有傳承到位的艱難境地。
社旗縣文廣新局黨委書記郭金發說,越調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劇種,需要多排戲,進一步加強業務管理,滿足送戲下鄉的需要。但由于演員年齡老化,名角有些去世了,有的受待遇影響調走了,劇團現在的演出力量明顯不夠,急需新生力量,但年輕人也因為待遇差,發不了工資,不愿意學了,所以這些年,社旗越調團沒有引進新人。
2012年改制后,扶溝縣越調團改名扶溝縣越調藝術傳承中心,現有在編演員30人,加上臨時演員及退休返聘的,能經常演出的演員有41名。“這些年,我們的工資就沒發全過。”被問到工資待遇時,扶溝縣越調藝術傳承中心主任宋平均無奈地說,即使是在編的演員,這些年工資也只能發三分之一,而他們的全額工資也不足2000元。這樣的工資待遇最直接的影響是人才難進,宋平均說,雖然中心核定的編制是55人,但有編制也吸引不到人才,“20年沒進人了,戲校畢業的人都不愿意來。”現在中心最年輕的演員也已經40歲,青黃不接的現實是扶溝縣越調藝術傳承中心面臨的最大問題。
而讓襄城縣越調劇團團長段國民最難過的就是沒有新人可用,雖然核定的編制是60人,但這些年根本沒進新人,“這樣的工資待遇也招不來人。現在演員嚴重斷層啊!”段國民說,老演員接近70歲體力受限,不能經常演出,新人補不上,本來人才就缺,待遇問題更是大大影響了年輕人學戲的熱情。
場地之困:辦公排練 缺少場地
讓許昌越調藝術保護傳承中心副主任王克感覺比較尷尬的是越調傳承保護中心目前在外面租房辦公,因為拆遷,而新辦公地蓋了三年還沒蓋好,排練就只能租別人的倉庫。
襄城縣越調劇團團長段國民說:因為擴路,劇團被“沖”掉了,暫時借住在一幢二層小樓里,加在一起有10間房子,放些道具、服裝,“只能算倉庫”,而平時排練就在一個廢棄多年的劇院里,根本就是一處危房。
鄧州市文廣新局副局長崔偉偉說,勉強維持中的鄧州市越調劇團沒有專業的排練場地,演員們平常就在劇團的院子內排練,在簡易的水泥地上“唱念做打”。(原標題:越調劇團在困頓中堅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