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河南 >> 瀏覽文章

78歲老人發現甲骨文里含中原土話 用河南話破譯

2016/7/5 17:31:38 點擊數: 【字體:

78歲老人發現甲骨文里含中原土話 用河南話破譯

    他是一位78歲的老人,但是每天工作十余個小時。研究甲骨文,是他唯一的興趣愛好。

    他半輩子從事電力工作,退休后研究甲骨文18年,卻宣稱破譯了1300余字。而自甲骨文1899年被發現之后,100多年來只破譯了1200多字。 他是研究者中第一次發現甲骨文里有很多中原土話,認為甲骨文是世界的,更是河南的,最終解決甲骨文問題還要靠河南人。

    6月30日,在新鄭市圖書館附近的一處小院里,記者見到了精神矍鑠的牛元英。

    牛元英今年78歲,筆名“陽生”,曾擔任新鄭電業總公司的經理。1998年起,進入新鄭市政協后,他開始研究甲骨文。2001年從新鄭市政協退休。 今年3月份,牛元英在新鄭市老干部局的幫助下出版了近800頁的《甲骨文說文解字》,里面收集了3085個甲骨文字組,屬他破譯的甲骨文字有1300多字。 而2008年,中國社科院就宣布甲骨學為“絕學”。其意是人才培養沒有后續隊伍,沒有人去研究、去傳承。負責甲骨文絕學學科傳承的負責人宋鎮豪曾指出,從甲骨文識讀的角度來說,甲骨文的研究可以說是越來越困難。 目前甲骨文只有5000個左右單字,可以識讀的只有2000個左右(含同一個字不同寫法的),剩下不認識的字已經“死亡”了。 中國殷商文化學會負責人王宇信先生曾說,一些易識的字,羅振玉、王國維早就考證出來了,甲骨文有很多字和現在對不上。“正因為如此,聞一多曾把破譯一個甲骨文字比做像發現一顆小行星一樣困難”。 牛元英卻不認為絕大多數甲骨文字已經“死亡”,發起了挑戰。“我沒有一片甲骨,但是,前些年甲骨文收集工作做得很好,基本所有的甲骨文都被拓印收集在一起了,研究起來很方便。”牛元英說。 他結合這些資料,加上《康熙字典》《說文解字》《甲骨文字典》之類的工具書,開始了日復一日的研究。 他的好朋友、鄭州大學外語學院退休教授楊開三稱贊他:《甲骨文說文解字》彰顯了陽生先生的為人和做學問的高尚品質,它的問世,是中原大地上又一顆燦爛的文化金星升上天空。無論它是否被承認,它都是金子。 5月17日,習近平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講話時指出,要重視發展具有重要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的“絕學”、冷門學科。“一些學科事關文化傳承的問題,如甲骨文等古文字研究等,要重視這些學科,確保有人做、有傳承”。

    研究甲骨文18年下決定只是偶然間

    記者:你干了半輩子電力,怎么退休了卻開始研究甲骨文了?

    牛元英:我小的時候讀過私塾,背過四書五經,因此對古文、對文字比較感興趣,但是由于工作的原因一直沒有時間去鉆研。在政協工作期間,我偶然間看到了一本《甲骨文集句釋讀》,感覺這個東西太有意思了,它讓我了解到了我們的文字是怎么來的。 我把這本書翻來覆去看了幾遍,覺得滿足不了自己。于是,我就聯系了現在的河南省文字學會會長、鄭州大學歷史學院博士生導師王蘊智教授。他把他的論述甲骨文的博士生論文寄給了我,我的研究就是從這個時候開始起步的。 記者:18年是個不短的時間,你是怎么堅持下來的? 牛元英:能夠堅持下來有兩方面原因:一方面,我始終覺得,如果退休之后什么都不干,整天渾渾噩噩不是我想要的生活,有事做精神上才能有所寄托,這樣的生活才比較有意義。 另一方面,是興趣。研究的過程中,每破譯出一個字我就高興得不得了,像發現了新大陸一樣。

    每天研究十幾小時沒有其他愛好

    記者:你每天研究甲骨文的時間有多長?

    牛元英:每天5點起床,晚上12點睡覺。除了午休、吃飯,其他時間就是坐在電腦前研究甲骨文。每天能研究16個小時,這樣算下來。我的18年頂得上別人的20多年了。 后來,孩子們說這樣下去身體受不了,我就每天騎著電動車帶著老伴出去,能走動的時候就走路散步,走不動的時候就騎電動車。 記者:你有了這樣的興趣愛好,老伴有沒有意見? 牛元英:她不支持也不反對。她有自己的事干,她喜愛跑出去運動,在家的時候就是看電視,看網球、排球、乒乓球比賽。這些運動的國內外運動員叫什么名字,她都一清二楚。 記者:你難道沒有其他的興趣愛好嗎? 牛元英:研究甲骨文就是我的最大愛好,沒有其他愛好了。不過,老干部局和政協周末組織旅游,我基本上都會去參加,其他比如要開會、要出席某個活動,我基本上都不去參加。 記者:研究過程中都碰到了哪些困難? 牛元英:有一段時間思路老是局限在一個范圍內,總是把甲骨文當成簡單的象形文字,總是考慮這個字像現在的哪個字。后來我在整理文字,對甲骨文進行排列組合的過程中發現,甲骨文是有自己的造字規律的,它的造字法也是遞進的。 還有就是,一開始沒有朝著中原土話、中原文化這個角度去思考,有些字用方言能解釋得通,但是當時就沒有往這方面想。 另外的困難就是一些信息化設備的使用。我開始研究的時候都60歲了,對計算機的了解還很少,所以只能從頭開始一點點學起。不過,有windows95系統的時候我就用電腦了。 記者:你平時在電腦上玩什么游戲嗎? 牛元英:主要是研究甲骨文。只會玩蜘蛛牌,是為了讓腦子休息一下。其他的就沒有玩過,QQ也只是我和親人聯絡時候用。不過,我會不時在自己的博客,還有貼吧、論壇里發表一些文章。

    研究甲骨文到底有什么用

    東方今報記者:甲骨文那么古老,認不認識絲毫不影響我們的現在,費那么大勁兒研究甲骨文有什么用?

    牛元英:聞一多把破譯一個甲骨文字比做像發現一顆小行星一樣困難,許多學界領軍人物都對破解甲骨文失去了信心,說剩下的文字已經“死亡”了。我認為,甲骨文可以更多地識讀,我要證明給他們看。 甲骨文的發現將中國的歷史提前了一千多年。研究甲骨文可以看到它和現在的漢字有著怎樣密切的關系。可以說,甲骨文83%以上的文字都被后世的漢文字傳承了下來。 最重要的一點是,甲骨文和卜辭是地地道道的早期中原文化。我們可以通過甲骨文了解當時的社會生活。文化對整個社會來說有什么樣的意義,我想不用說你也清楚。 記者:在甲骨文的時代,古人是怎么生活的,吃什么穿什么? 牛元英:通過甲骨文,我們可以知道,他們當時已經蓋房子住了,人是坐在地上的,但是有了矮小的桌子,吃的東西可以蒸、煮、炒等,和現在沒什么區別,穿的是麻……

    甲骨文是世界的,更是河南的

    記者:大量的甲骨文本來就是在河南出土的,自然可以算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

    牛元英:正因為它是中原文化的一部分,所以甲骨文里面含有中原土話,但這個沒有人研究。 這可能和之前甲骨文的研究者中,中原本土研究人員很少有關。不過,董作賓是甲骨學名人中少有的河南人。 記者:所以說,用中原土話破譯甲骨文是以前沒有過的? 牛元英:是的。甲骨文中有許多字很明顯是按中原語音造出來的。如指第三人稱的“亽(ra)”,焋(zhuang)饃(往蒸籠里放生饃)的焋字、佫(ge)伙計的佫字等都是按中原人的語音造的字。 另外,在卜辭中有大量的中原土話。如感到舒服、滿意或不舒服、不滿意,中原人說“每”或“弗每”(甲骨文的每字,本義是女子戴頭飾,表示美麗之意),在卜辭中屢見不鮮;表示得意、舒適的“得”字、表示認可的“中”字;表示生氣的“悻(xing)”字,表示蠻橫的“啈(heng)”字,表示很快的“臸(ri)”字(如說臸地到了)”;表示胡說八道的“呍(yun)”字,說燒餅是“火燒”,說越來越怎么樣為“益柢(dǐ)”,說不要涂抹掉為“不許抿”等。 在卜辭中,中原土話隨處可見,讀卜辭就好像說中原話一樣,仿佛聽到鄉音一樣親切。 這些詞都具有明顯的中原語音特色。此前研究甲骨文的學者中,大都是南方人,他們難以理解這些中原土話,因此有很多字無法破譯。 記者:這樣說來,甲骨文是世界的,更是河南的。 牛元英:不錯。甲骨文是世界的,更是河南的,我相信最終解決甲骨文問題的必然還得是河南人。

    和專家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記者:你怎么能夠確定研究出來的都是正確的?

    牛元英:我所解讀出的很多甲骨文字都可以在專業的字典中找出與之相對應的字來,并且放進卜辭里可以解釋得通。而且,我對這些甲骨文的研究也能總結出規律來。 記者:那么,其他甲骨文研究學者怎么評價? 牛元英:這些年,我幾乎沒有和其他人交流過。 以前,我曾和一些學者進行交流,可惜我給國內的學者發函交流,竟然無一人回應。我給專業學術刊物寄稿,一開始編輯稱贊我“造詣”很高,希望壓縮一下發表。待我壓縮以后寄去,卻石沉大海。后來在我追問下,才勉強告訴我,專家通不過,不讓發表。后來,我在一些權威網站發表文章,又被刪去。在我據理力爭之下,現在終于可以讓我在網站發表了。 這些遭遇使我體會到,和專家交流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這里有兩種可能:一是,我是一個名不見經傳,不在學界的業余人士,不屑于和我交流;二是,我的觀點和學界相左,他們難以接受。 人家說剩余的甲骨文字都是“死字”,我卻覺得可以解讀。人家把甲骨文字和卜辭當做“普通話”去孜孜不倦地研究,我卻覺得甲骨文字和卜辭是中原文化,不理解中原土話就解釋不通卜辭。這不是唱對臺戲嗎?

    不以權威承認我為榮,但歡迎批評指正

    記者:有交流的機會還是應該參加的,畢竟交流才能促進進步。

    牛元英:我不愿和人家唱對臺戲,但我也不反對交流,只是不過分追求別人承認。只要給我一個空間,讓我發表文章。 我現在的態度是,不求人,不妥協,反正我也不求評職稱,不求升職加薪,更不存在就業問題。所以,不需要拉虎皮做大旗,以權威承認我為榮。只要專業網站不封殺,我就發表我的觀點、我的著作,并且公開歡迎批評指正。 我相信,是真理終究是真理,今天不承認,明天不承認,但終究會有一天被承認的。哥白尼的“日心說”在他死后100年才得到公認,難道我就等不得100年不成?

    怎么看待用甲骨文寫作文

    記者:2009年,四川有一位考生在高考時用甲骨文寫作文,你覺得他寫的甲骨文怎么樣? 牛元英:當時我也關注了這個事,但是你仔細研究就可以發現,這個考生作文當中的一些甲骨文字是他自己生造出來的,真正的甲骨文字里邊其實沒有這些字,是他憑自己的想象造出來的。這種生造字的方法不符合客觀規律,但是,不得不說這個孩子很聰明,雖然有些浮躁卻有培養潛力。 別說是他了,即使一些專門研究甲骨文字的專家學者在遇到無法解讀的甲骨文字的時候,也會使用生造字這種方法,一些甲骨文書法的作者也是如此。 我不想穿越到夏商周時代 記者:“穿越”是個很熱的詞。如果你穿越到古代,最想去哪個朝代? 牛元英:我覺得穿越到唐朝比較好,因為唐朝是一個比較自由開放的朝代。其次,宋朝也不錯,宋朝可以說是士大夫和文人的天堂。 記者:為什么不想穿越到殷商時代,那些甲骨文不就可以直接破譯了? 牛元英:雖然我對甲骨文比較感興趣,但是不想穿越到夏商周時代。因為那是一個比較殘酷的時代,比如說天旱了有天災了,這個時候就會燒人祭天;蓋宮殿打地基,就要殺人放在地基里。這實在是太野蠻了! 再出兩本研究甲骨文的書 記者:你只剩下三四百個甲骨文字沒有破譯,等于是研究告一段落了,接下來打算干什么,比如去各地看看? 牛元英:《甲骨文說文解字》出版以后,剩余的甲骨文字至少還有400個尚未破解。對于甲骨學,我們還有必要長存危機感,長存歷史責任心,開創甲骨學生機勃勃的新局面。 但是,我已經快80歲了,沒有那個精力再去研究了。我想接下來把我的研究論文出書,還能干什么我沒有去想,我活到這個歲數已經非常知足了。 記者:七八十歲還很年輕,要照楊絳的年齡籌劃一下未來。 牛元英:哈哈,你這樣一說,我還有許多事可以去做……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東方今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