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文藝工作座談會并發表重要講話,強調指出創作是文藝工作者的中心任務。201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支持戲曲傳承發展的若干政策》。在習近平總書記文藝工作座談會重要講話精神指導和國辦戲曲政策支持下,全國戲劇戲曲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堅持藝術創作生產“三并舉”,關注現實,潛心創作,一批表現重大革命歷史事件和關注當下現實生活的佳作紛紛涌現,一批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體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新編歷史劇和整理改編作品競相上演,形成了戲劇創作日益活躍、演出市場不斷升溫的生動局面。同時,從中央到地方,各種形式的戲劇展演、會演活動接連舉辦,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文化部藝術司約請了部分戲劇戲曲界的知名編劇、導演、表演藝術家及院團管理者撰寫相關文章,中國文化報于10月11日、13日分別刊發,現摘發來自河南的三位戲劇名家短文,以饗讀者。】
戲曲現代戲創作:煎熬并驚喜
姚金成
戲曲現代戲難寫難演,成活率低,優品率更低,似乎是不爭的事實。
我長期與專演現代戲的河南豫劇院三團合作,現代戲創作就成了我經常要面對的課題。從2000年至今,我先后為豫劇三團創作了《香魂女》、《村官李天成》、《悠悠我心》、《焦裕祿》、《全家福》5個現代戲劇本。可以說,每一部現代戲的創作,都是一次全新的挑戰,都要經過十幾稿甚至二十多稿的修改加工。而每一次重大的修改加工,幾乎都充滿著困惑、掙扎和煎熬。
創作是作者和自己的作品“戀愛”。“情人眼里出西施”,如果你眼里沒有“西施”,說明你不在戀愛狀態,那你肯定說不出令人心潮澎湃的“傻話”,劇本也就寫不下去了。而劇本研討的重要功能卻是要給你降溫,冷靜地評估、客觀地分析,找出你“心中西施”的毛病和差距,才好再修改加工,向更高的標準攀登。
觀眾和評論者的意見從來就是多種聲音。有一針見血、醍醐灌頂的建設性意見,也有句句刺耳、求全責備的否定性批評。作為一個劇作者,如何能冷靜、客觀、智慧地對待各種意見,既堅持自己的藝術風格、藝術主見,又虛懷若谷、兼聽則明,甚至做出必要的自我否定,就成了一個非常關鍵的課題。
“文章都是自己的好”。要否定自己煞費苦心構思出來的情節、抹掉自己句斟字酌苦吟出來的唱詞,在茫無頭緒的思維荒原上重新開挖路徑、尋覓珍珠,何其難也!正因為其難,這也往往成為一部戲能否突破瓶頸、漸入佳境、攀登高峰的關隘。
“十年磨一戲”,好戲都是改出來的。改的過程,其實就是創作者煎熬、修煉的過程。“井淘三遍出甜水”,這種煎熬、修煉是有回報的。我與豫劇三團合作的這5部戲,都獲得了令人驚喜的劇場成功,演出場次均在300場以上。《村官李天成》已超過800場。特別是豫劇《焦裕祿》,從2011年推出,至今已修改了24稿,可以說越改越成熟、越演越熱絡。由于觀眾反應強烈,影響所及,省內外已有20多個不同劇種的劇團移植搬演,成為了豫劇現代戲的新經典。
尋找打開藝術之門的金鑰匙
李樹建
多年來,我們一直堅持選好題材、創作充滿正能量的精品劇目的原則進行藝術創作,推出了《村官李天成》、《常香玉》、《焦裕祿》及廉政三部曲《全家福》、《九品巡檢》、《張伯行》等一大批劇目,并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同時在排演過程中,我們耐得住寂寞,始終貫穿精品意識,反復修改,不斷提高。
同時,在29年的院團長生涯中,我始終以管理求質量,并探索出關于院團發展、人才培養、市場運作的幾條路子。一是“老戲新演,名劇改編,名劇出名演,名演帶名團”的藝術創作之路。二是“古典主義、現實主義、浪漫主義三結合”的表演方法。三是“一戲三演”,即“農村演出放一點、城市演出收一點、國外演出舞一點”。“放”就是夸張想象,適合農村觀眾重熱鬧的審美習慣;“收”就是含蓄內斂,適合城市觀眾重體驗的審美習慣;“舞”就是盡量多使用肢體語言和程式化的表演,以增加向國外觀眾傳遞信息的手段。四是劇團發展“四字訣”,即“劇本是根,演員是魂,政府是力,運作是效”。五是市場運作“三結合”,即“強勢媒體作輿論宣傳,知名企業作經濟后盾,藝術院團作演出實體”。六是院團管理“千萬經”,即“走遍千山萬水找市場,吃盡千辛萬苦樹形象,歷經千錘百煉出精品,想盡千方百計奔小康”。
為支持全國各地豫劇院團的發展,我們多次到外省調研豫劇在當地的生存狀況,并盡最大努力對他們進行幫扶。同時,面對日益頻繁的國際文化交流,我們積極推動豫劇“走出去”。自2008年起,豫劇《清風亭上》、《大祭樁》、《畫皮》等劇目先后赴國外和我國港澳臺地區進行文化交流;豫劇電影《程嬰救孤》榮獲第十五屆洛杉磯國際家庭電影節最佳外語戲曲片獎。
回顧我的藝術之路,我想,一個有出息、有作為的文藝工作者,只有做到自覺與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心連心,才能掌握打開一切藝術之門的金鑰匙,這便是我藝術創作最寶貴的經驗。
多演戲,演好戲
王紅麗
前不久,我參加了中宣部組織的第六期文化名家暨“四個一批”人才建設研修班的學習,文化部副部長董偉為我們講課,題目是《牢記作品是立身之本,創作無愧于時代的優秀作品》。通過學習,我收獲很大,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精神,又聽了董偉的講話內容,我對今后在藝術創作上充滿信心。
回顧30多年來的從藝道路,我也是一直在藝術創作上孜孜不倦地追求。由我創辦的河南小皇后豫劇團,從1993年建團至今,已經23年。23年來,我團共創作演出大型原創劇目26部,劇目非常豐富,有大型清裝故事劇《風雨行宮》、大型革命故事劇《鍘刀下的紅梅》、大型歷史劇《大明皇后》、大型三部連臺本劇《三更生死緣》等一系列劇目,深受廣大觀眾的歡迎。《鍘刀下的紅梅》榮獲中宣部第九屆“五個一工程”優秀作品獎、第十二屆“五個一工程”優秀電影作品獎、文化部2006年—2007年度國家舞臺藝術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劇目、第二屆全國優秀保留劇目大獎等。《風雨行宮》是1993年創排的建團大戲。正是由于這部戲的成功,奠定了小皇后豫劇團的基礎。這部戲榮獲了文化部“金三角”戲曲交流演出金獎,我本人榮獲了第十二屆中國戲劇梅花獎。我因在《鍘刀下的紅梅》中成功飾演劉胡蘭,又榮獲了第二十屆中國戲劇梅花獎。
通過這些創作演出的劇目,我深刻體會到作為一個戲曲演員,能否創作演出屬于自己藝術風格的劇目,如何以人民為中心去創作劇目,能否取得良好的社會效益,這些都需要接受市場的檢驗、觀眾的評判、時間的考驗。作為新時期的文藝工作者,我們真的可以說是趕上了偉大的時代。國家出臺了很多相關的扶持政策,黨和政府非常重視文藝的發展,注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我一定努力抓好文藝創作,爭取多排戲、多演戲、演好戲,創作排演出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講好中國故事,唱好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