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劇,你在他鄉還好嗎?
9月17日,全國各地來到鄭州的432名豫劇專業演員和豫劇愛好者,在河南藝術中心廣場一起唱響豫劇唐派代表劇目《三哭殿》中的經典唱段“下位去勸一勸詹妃娘娘”,創造了“身穿龍袍最多人數同唱一個戲曲經典唱段”的新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在這432人中,省外的占了將近三分之一,其中不少人來自河南省廷聚唐派戲曲藝術文化中心在北京、河北石家莊、河北邯鄲、安徽阜陽、安徽淮北、云南昆明、新疆石河子、江蘇蘇州、山東聊城、山東濟寧等地成立的工作站。
河南省廷聚唐派戲曲藝術文化中心秘書長賈高峰告訴大河報記者:“唐派在省外的工作站分布在全國東西南北,形成了一個繼承和弘揚唐派藝術的網絡。每個工作站都由唐派的弟子和學生擔任負責人,都有固定的活動場所,經常開展戲曲演出、戲曲講座、票友活動等形式多樣的戲曲文化交流活動,不光專業演員可以參加工作站的活動,所有業余愛好者也都可以參加。”
今年3月、4月,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展演月在北京舉行,不僅河南豫劇院等河南的豫劇院團演出了《五世請纓》《程嬰救孤》《風雨故園》等精彩劇目,新疆生產建設兵團豫劇團、新疆石河子豫劇團、河北沙河市豫劇團、山西長治豫劇團等省外的豫劇團也演出了《大漠胡楊》《我的娘·我的根》《宇宙鋒》等劇。在新疆、河北、山西、山東、陜西、安徽等地都有國有豫劇團和許多民營豫劇團,喜歡豫劇的戲迷觀眾更是遍布全國。
9月25日至29日,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和河南豫劇院副院長、一團團長王惠帶領河南豫劇院一團的演職員們,把新編歷史劇《張伯行》和常派經典劇目《五世請纓》送到了新疆哈密。李樹建告訴大河報記者:“這次到新疆演出,我們不僅演的是一部劇,更是演的河南新疆兩地的真情實感。我曾經4次到哈密演出,每次都受到了當地觀眾的歡迎。”
在豫劇名家賈廷聚的兩個弟子于子川和姚濤看來,雖然他們并非專業演員,但他們對豫劇唐派藝術的熱愛讓豫劇成了他們和省外的朋友和公司客戶溝通交流的一個橋梁。于子川說:“有幾個北京和東北的朋友,我曾經帶他們去鄭州的戲曲茶樓聽過豫劇,后來他們
就經常打電話問我:在鄭州不?咱還去茶樓聽戲吧?”而姚濤不光會經常帶著外地來鄭州的公司客戶去聽戲,還要經常登臺演唱。
豫劇名家賈廷聚在安徽阜陽的弟子胡銀海不光是個企業家,還是“文化阜陽之星”,他成立了專業的太和殿戲曲演藝公司,不光能演出像《穆桂英下山》《穆桂英掛帥》這樣的豫劇經典大戲,還能自編自導自演新創劇目。他們創作演出的廉政劇《市長的女兒》被安徽省文化廳評為2016年安徽省優秀創新戲曲劇目,將在阜陽太和縣進行基層巡回演出。
豫劇在省外的演出情況如何?省外的戲迷觀眾對豫劇的喜愛程度怎么樣?省外那些想學戲的年輕人有沒有親近豫劇的渠道?
豫劇,身在異鄉知音多
9月17日,來自河南、北京、河北、安徽、云南、新疆、江蘇、山東等地的豫劇專業演員和豫劇愛好者,在鄭州一起創造了豫劇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9月28日晚,由中宣部文藝局、文化部藝術司主辦的全國梆子聲腔優秀劇目展演在河北石家莊拉開帷幕。河南豫劇院三團的《焦裕祿》、二團的《程嬰救孤》、一團的《五世請纓》都參加了這次展演。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接受大河報記者采訪時說:“咱們的豫劇通俗易懂,唱腔優美,表演比較現代真實,在全國各地都傳播得比較廣。這次在石家莊的演出特別受歡迎,很多觀眾都是站起來給我們鼓掌。”
在河北,豫劇專業院團享譽全國
河北人對豫劇的熱情常常讓河南人都感到驚訝。邯鄲人李長征是在石家莊打拼的資深豫劇票友,在他看來,由于地緣關系,河北很多地方的觀眾都非常喜歡豫劇。邯鄲的東風劇團是享譽全國的豫劇專業院團,出了多位梅花獎得主,整個河北在豫劇院團數量、名家名劇還是戲迷數量上都不是小數字。
“過去邯鄲幾乎每個縣都有專業豫劇團,直到現在還有大量的民營豫劇小劇團。”李長征告訴大河報記者,自己對豫劇的熱愛來自小時候跟爺爺東奔西走聽戲的經歷,很多唱段都會哼幾句。前幾年,在石家莊的外貿生意穩定后,李長征開始跟著光盤學戲,旦角也學,黑頭也學。后來,李長征結識了唐派再傳弟子宋子根,開始跟著宋子根辦的義務培訓班學戲。“平時跟著培訓班學,學得很正規,周末去戲曲茶樓上臺‘檢驗’學習成果。”
慢慢地,李長征驚奇地發現,周圍喜歡豫劇的人太多了,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之余都在琢磨著怎么把更多喜歡豫劇的人組織起來。他們聚集在一起,把石家莊二環橋下變成了固定的戲迷樂園,每周日下午都會吸引成百上千人在此唱戲聽戲。“我特別高興的是,我們把很多以前在專業院團待過的樂隊老師團結到了一起,還吸引了一批年輕人學戲。我周圍有很多90后,一邊打工一邊學戲。”
現在已經成為豫劇表演藝術家賈廷聚老師的弟子、河南省廷聚唐派戲曲藝術文化中心石家莊站站長的李長征說,河北人對豫劇的愛是骨子里的,所以很多人雖然從事和豫劇不相關的職業,但一有機會都會迅速向豫劇靠攏,優秀的豫劇票友也很多,“你看河南電視臺的《梨園春》,有多少擂主都是河北的”。李長征還曾經跟30多位戲友一起登上了央視戲曲頻道《一鳴驚人》節目的舞臺,展示了他們創排的戲曲小品。
在山東,看豫劇的觀眾經常是人山人海
張民在山東聊城戲曲圈的身份比較特殊,他既是常與戲迷打成一片的周末戲迷聚會的“帶頭大哥”,也是聊城專業劇團的業務主任、唐派再傳弟子中的大腕,經常帶著劇團來河南演出。
張民1988年從濟寧戲校畢業進入聊城市豫劇團(目前為聊城市山東梆子劇院),花臉、武生都唱過,十七八歲時開始學習豫劇唐派藝術。當時濟寧和聊城的豫劇都特別火,是影響最大的劇種。剛開始張民是通過聽磁帶來學豫劇大師唐喜成的唱腔,靠著磁帶和團里老師的指導,他排演了唐派代表劇目《南陽關》,飾演南陽侯伍云召,特別受觀眾歡迎。“當時在聊城、濟寧、菏澤都有很多人聽豫劇”。上世紀90年代,張民所在的劇團到河南駐馬店演出,河南省豫劇一團的一位音響師無意間聽到張民唱的《血濺烏紗》,說這是純唐派,把他推薦給了豫劇表演藝術家賈廷聚,張民立刻表示要拜師,賈廷聚觀察了他幾天之后欣然同意。
“老師把他的藝術傳給了我們,再往下傳承我們必須努力,應該想方設法為振興戲曲想辦法。”張民對大河報記者說,在山東,他每年都組織一次豫劇唐派聯誼會,并鼎力支持聊城戲迷的活動,自己也收徒授藝。最近,他還想把自己周圍學戲的年輕人集合起來排一部新戲,“難度不小,特別是資金投入,但我會努力爭取實現這個目標,并把這臺戲帶到咱河南的豫劇節”。
在山東,豫劇紅火的地方不只是聊城,濟寧也是豫劇戲迷的大本營。濟寧市山東梆子劇院(原濟寧市豫劇團)的國家一級演員殷憲智說,濟寧的豫劇表演團體有十幾個,并且得到了當地企業的支持,“有家酒廠每年都給這些劇團資金扶持,一家一年一到兩萬,加上這些團體平時也有一些演出的收入”。當然,就算不給錢,很多票友戲迷也心甘情愿地參加演出活動,“我們去公園演出每次都有上千人觀看,一看那人山人海,你心里只有一個想法,為了戲,為了觀眾,啥都值了”。
在北京,鳥巢旁邊有好戲
9月30日晚,在北京鳥巢景觀大道舉辦的北京豫苑春戲曲協會迎國慶折子戲演唱會吸引了很多觀眾。據大河報記者了解,豫劇在北京粉絲眾多,2008年以后陸續有豫劇戲迷在鳥巢旁的奧林匹克公園景觀大道附近演唱,最近幾年,“鳥巢”成為戲迷們風雨無阻的去處,幾乎每天下午或傍晚都有豫劇演唱。
半年前的3月19日,中國豫劇優秀劇目展演月演出小分隊慰問在京務工人員演唱會也在此舉行。沒有高臺,沒有帷幕,但李樹建、汪荃珍、金不換、范靜等眾多豫劇名家與京城豫劇戲迷的現場互動氣氛熱烈,《程嬰救孤》《七品芝麻官》等20多個名劇名段引發現場觀眾一陣又一陣的掌聲。
河南省廷聚唐派戲曲藝術文化中心北京站站長王洪軍只要一有空閑時間,就組織豫劇活動。他們有自己固定的室內場所,參加活動的都是鐵桿豫劇迷,大家既是演員又是觀眾,唱者看者都很開心。
在江蘇,豫劇現身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
每周日下午,江蘇蘇州馨泰花苑社區都會成為戲迷的樂園,蘇州豫劇協會的票友們會雷打不動地聚在這里一唱就是半天。活動召集人、河南省廷聚唐派戲曲藝術文化中心蘇州站站長劉兵是河南扶溝人,在蘇州打拼多年,如今在一家醫院做管理工作。“我特別喜歡豫劇,特別是唱腔高亢明亮、激昂奔放的唐派藝術,聽起來令人振奮,回味無窮。小時候由于家庭原因,沒能選擇藝術之路,這一直是我的遺憾。”劉兵說。2000年,劉兵見到了豫劇表演藝術家賈廷聚老師。賈老師被他的執著和藝術追求所感動,決定向他親授唐派藝術。2013年,劉兵拜到了賈廷聚老師門下,成為豫劇唐派的再傳弟子。
“我和老師雖然不在同一個城市,但一回去我就會去見老師,平時則是利用手機,我唱一段就發給老師,老師就給我挑毛病。”劉兵的演唱水平長進很快,但最讓他興奮的不光是自身水平的提高,還有周圍熱愛豫劇的人的不斷聚集。在蘇州工作的豫劇愛好者成立了蘇州豫緣戲曲票友會,為大家創造交流的機會,參加活動的人數從幾十人增加到幾百人。劉兵常常對戲友們說:“大家只要好好學,一定都能登臺。希望大家能真正地把個人水平提高,活動一次就好好學一次,不光能清唱,還爭取能會演折子戲。”劉兵等人通過各種渠道邀請河南的豫劇藝術家前往蘇州指導,一有機會就搞演出,讓每位票友都有“代表作”。在戲友們的推動下,蘇州的豫劇組織從無到有,戲迷也越來越多。蘇州每年都會舉辦的戲曲名家名段演唱會在京劇、越劇、滬劇之外也加進了豫劇,讓蘇州的豫劇迷們非常興奮。
劉兵告訴大河報記者,去年10月,豫劇名家汪荃珍主演的《風雨故園》參加了在蘇州舉辦的第十四屆中國戲劇節,當時他和很多當地的豫劇愛好者都去觀看了演出,在汪荃珍老師演唱那段著名的“小蝸牛”唱段時,劇場里沒有觀眾走動,也沒有人說話,都沉浸在對豫劇藝術的享受之中。
河南“娘家人”永遠是省外豫劇院團的堅實后盾
豫劇在河南省外擁有活躍的院團和大量擁躉,但這些年一些地方的豫劇發展也面臨著多重挑戰,豫劇在一些地方被邊緣化,在資金投入、人才培養上都做得不是很夠。在河南省劇協副主席、劇作家陳涌泉看來,豫劇能夠在很多地方存在,可以證明這個地方文化的包容性、多元性以及地方文化的豐厚內涵和底蘊,正所謂泰山不拒細壤,故能成其高;江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
“我知道有一些外省市的豫劇團受地方政策影響近幾年都改名叫梆子院團了,不過他們還是經常演豫劇,因為觀眾在那里,戲迷在那里。”陳涌泉對大河報記者說,對于這些院團,河南的態度很包容,歡迎他們常來河南演出,包括邀請他們參加豫劇節。作為豫劇最堅實的大本營,河南會成為他鄉豫劇團體堅實的后盾,為他們輸送“養分”。
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黨委書記汪荃珍曾多次前往新疆、河北等地調研,每到一處都選擇戲迷可能最多的地方去互動交流,到公園,進社區,走街串巷。“我們就是想親身感受一下,豫劇院團在這些地方到底怎么樣,有哪些困難,我們又該怎么幫他們。”汪荃珍說。
汪荃珍看到,無論是新疆石河子還是河北邢臺、山西長治,戲迷們的熱情都讓她難忘。特別是新疆,很多地方都有河南人,他們說,豫劇就像他們的一天三頓飯。為什么?因為豫劇是家鄉音。不少戲迷都會唱幾段,聽豫劇藝術家們唱完了之后他們會說:“我們唱唱請你們聽聽,好在哪兒不好在哪兒給我們指點指點。”每到一個地方都是熱鬧得很。
河南豫劇院對全國豫劇院團的示范、引領和幫扶一直在持續,除了宣布該院所有劇目可供兄弟院團免費移植外,還不斷派人給省外豫劇團進行創作、教學指導,在人才培養上聯合招生。李樹建告訴大河報記者,河南豫劇人有一個共識,就是豫劇一定要在河南省外包括那些比較邊遠的地方站住,堅守住。觀眾老齡化等存在多年的問題是全國豫劇院團共同面臨的問題,豫劇人一定要有大豫劇的概念,要全國一盤棋,團結渡難關。
前不久,西安豫劇團晉京演出新編劇目《秦豫情》,正在北京學習的豫劇名家李樹建、王惠、賈文龍、王紅麗等和劇作家陳涌泉一起到現場觀看演出表示支持。
《秦豫情》講的是1942年河南旱災300萬人出潼關大遷徙,在他鄉艱難生存、逐漸融入的故事。實際上,由于1942年到1949年很多河南人因災荒逃難來到陜西,也讓豫劇在陜西遍地開花。而《秦豫情》這出戲無論是創作表演團隊還是劇情都跟河南密切相關。演出落幕,李樹建、王惠、賈文龍、王紅麗和陳涌泉上臺與創作團隊和演職員握手擁抱。陳涌泉對大河報記者說:“我們當場就表態,以后如果西安豫劇團需要河南‘娘家人’的幫助,我們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