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舞臺上以豫劇形式呈現的西方經典名劇,感覺很新鮮、很特別。”11月13日,在第七屆黃河戲劇節上,由中央戲曲學院根據瑞典經典戲劇《朱麗小姐》改編的同名豫劇在河南巡演,讓許多戲迷耳目一新。
如何以本土戲曲對外國戲劇進行解讀和詮釋,講好“西洋故事”的同時,發揚光大我們的傳統戲曲,成了戲曲藝術家們探討的話題。
以豫劇形式演繹“西洋故事”
《朱麗小姐》是瑞典著名劇作家斯特林的代表作,通過講述性格怪僻的朱麗小姐婚約破裂等一系列情節,諷刺批判了貴族階級思想作風,揭示了普通人的生存悲劇。
該劇導演王紹軍說,豫劇版《朱麗小姐》在保留原著的故事內容、戲劇結構基礎上,改編了時代背景和人物,通過河南豫劇這種充滿鄉土氣息的地方劇種,演繹了發生在河南鄉間大宅中的“西洋故事”。“臺詞的本土化,體現河南韻味,劇中將生活場景歐洲古堡換成中國的大宅門,歐洲古典舞改成民間獅舞等。”
面對藝術形態的交叉和跨越,主創團隊在劇情、舞美等方面下足了功夫,將北歐音樂元素融進中式曲調之中。在表演方式上,給女主角朱麗設計了貼身舞等情節,在語言和動作上,比中國傳統戲劇要開放很多。
培養年輕觀眾的新探索
中國戲曲是民族瑰寶。但由于受影視、網絡等方面的沖擊和人們審美水平變化的影響,面臨著年輕戲曲觀眾流失和觀眾群體老齡化等諸多尷尬。河南作為戲曲大省,為培養現代觀眾,開展了中原大舞臺、戲曲進校園等相關活動。
“世界經典名著、名劇影響力廣,擁有不同層次的觀眾群體。改編名著,不失為一種事半功倍的創作方式。”河南省廷聚唐派戲曲藝術文化中心秘書長賈高峰說,對于戲曲,不僅要傳承,更要創新。用中國戲曲改編世界精品劇目,可以引起年輕觀眾的好奇心,并吸引海外觀眾了解豫劇,這也是豫劇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的發展方向。
著名編劇、河南省戲劇家協會秘書長陳涌泉卻認為,用本土戲曲改編外國名著的方式對培養現代觀眾群體能起到一定作用,但遠遠不夠。他說,最根本的還是要樹立我們的文化自信,創造屬于我們民族、我們時代的作品,能夠充分體現中國精神,講好“中國故事”,實現本民族戲曲現代化,這才是吸引觀眾的最根本方式。
戲曲創新要有“思想性”
說到戲曲創新發展,“思想性”是無法回避的話題。河南豫劇院院長李樹建認為,戲曲不管如何創新,不在思想內容上下功夫,便如同在沙灘上建高樓大廈,很快就會垮下來。“拿豫劇版《朱麗小姐》來說,創意和舞臺呈現都不錯,但作品思想性尚欠缺。”李樹建坦言,戲曲“現代化革命”的核心在于劇本的思想性。傳統經典劇目雖然很好,但多數地方戲曲故事陳腐,僅靠后花園書生佳人的愛情故事,是無法滿足現代人審美需求的。
在陳涌泉看來,戲曲創新發展更重要的是植根傳統優秀文化和傳統美德,結合時代特點,創造有筋骨、有道德、有溫度的精品力作。“如豫劇《程嬰救孤》,到多個國家和地區巡演,成為中國戲劇首臺亮相百老匯和好萊塢的出彩劇目,打動了世界不同民族觀眾。我們要以這樣的中國故事、中國聲音、中國的藝術方式發揚光大我們的戲曲。”陳涌泉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