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化選擇極其多元的今天,縱使再見多識廣的人,沒聽說過的事物也不敢輕易否認人家的精彩。有些精彩對你而言新鮮,但它卻絕不是石頭里蹦出來,橫空出世的,跟你產生火花之前,它早已滋生繁衍,精彩了成百上千年。
稀有劇種就是這樣的事物。3月30日落幕的河南稀有劇種公益展演,18個難得一見的劇種在鄭州集中亮相,稀罕、新鮮,是很多觀眾最直接的感受。大弦戲的驚悚,宛梆的嘔音,柳琴戲的婉約,絲弦道的新奇,大平調的剛猛,都是人們所陌生的,因為陌生反而驚艷、贊嘆。
往常,提到河南的戲曲,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豫劇、曲劇、越調這三大劇種。其實,在河南還有不少流布區域較窄,觀眾和從業人員較少的稀有劇種,他們同樣承載著一個地方的文化記憶和文化基因,映射著當地的風土人情。截至目前,河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確定的全省被列入省級以上非文物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劇種達到34個,其中31個屬于稀有劇種。有的是土生土長,始終守著一方水土,比如南陽宛梆、新縣地燈戲;有的闖進來走出去,多地共有,比如四平調、二夾弦;有的在河南是小戲,在外地是大戲,比如漢劇。而且,縱然知名度不高,它們卻都活得比電影和流行歌曲長久,長起了百歲甚至千歲之樹,在一方天地享受著家鄉人的愛。
河南是戲曲第一大省,過去曾經舉辦過很多戲曲觀摩大會,河南省戲曲音樂學會會長朱超倫告訴記者,1956年12月,河南省就舉辦了第一屆戲曲觀摩大會,此后每隔一兩年就有全省級別的戲曲展演或比賽,1985年以后,戲曲大賽更是越來越多。這些展演或者比賽,多的時候也有十幾個劇團,并涵蓋了四平調、柳琴戲等稀有劇種,但始終是以三大劇種為主的,以稀有劇種唱主角的展演,從來沒有過。此次展演,也是河南第一次讓這么多的劇種聚首,八仙過海,老少同臺,與省會觀眾見面。
所以,稀有劇種的露臉機會彌足珍貴。不少戲曲專家及從業者認為,這樣的展演應該每年或每兩年舉行一次。而這種機會的創造,既要靠內,也要靠外。從內而言,每個劇能夠安身立命,必然要有自己的絕活。在戲曲沒有往昔那么流行的今天,一個劇種特別是稀有劇種想留住人們的關注,更要保持自己的特色。從外而言,保護稀有劇種不是一句可以照搬教條的空話,不是給些補貼、做些整理記錄就已足夠的活兒,藝術唯有傳播才可能有生命力,唯有不斷展示造成“時尚”才能留下印象進而有了念想。否則,東西壓箱底久了,自己都難再說出來自己的好。不是已經有一些從業者,已經都說不清自己手藝的來源、價值和特色所在了嗎?
當然,展示一定要拿出你最好的東西,看家的本事;展示的核心是自家絕活兒,自家之所以為自家之處。重新認識打量稀有劇種,就先從它們的絕活兒開始吧。
河南省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的劇種達到34個,其中31個屬于稀有劇種
懷梆
大平調
柳子戲
大弦戲
目連戲
光山花鼓戲
羅卷戲
淮調
大辮戲
嗨子戲
商城花籃戲
棗梆、揚高戲四平調
道情戲
落腔
漢劇
河陽花鼓戲
虞城花鼓戲
柳琴戲
四股弦
墜劇
皮影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