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倩
3月18日至3月30日,由河南省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等策劃并主辦的“河南省稀有劇種公益展演”在鄭州舉行,集中上演了四平調、二夾弦、太康道情、柳琴戲、蒲劇、大平調、宛梆、柳子戲、大弦戲、懷梆、花鼓戲、漢劇等18個稀有劇種23臺佳品力作,當中部分劇種、劇團是第一次走進鄭州演出,由此,多樣化的、珍貴的劇種資源能為更廣大的受眾所知。
稀有劇種特色傳統的展示,包括豐富的唱腔與器樂曲牌、表演形態、文武場伴奏特色等,讓人為之振奮。二夾弦的唱腔[北詞]與[娃娃],不僅有著鮮明的娛樂、審美和社會價值,更有重要的戲曲史價值:[北詞]可能是宋、金時期“諸宮調”的遺存,而[娃娃]則與“弦索腔”有著清晰的歷史淵源。宛梆的特色“謳”音花腔,是一種沒有唱詞的無字行腔演唱形式,卻有著與主要唱腔同樣豐富的演唱形態,不僅各種板式有之,歷史上各個行當也有之,而現在則主要存在于女聲唱腔中,其旋律優美、婉轉清亮,與其特色主弦梆胡發出的“唧唧”聲配合,相得益彰,是其劇種的鮮明特色,具有典型的符號意義。大弦戲不僅在器樂音樂上擁有錫笛(用錫制成的小嗩吶)、尖子號、四大扇(大鐃,大镲)等聽覺標識,在劇目上以傳統功架戲為主要特點,而且在表演上也常常真刀真槍上陣,有以“削柳椽”“打五把彩”“砸瓦”“腰刀穿腹”“碰肚子”等為代表的絕技。信陽地方小戲在伴奏樂器上只有鑼鼓而無管弦的特點,也體現出中國戲劇的某些早期形態。這些劇種體現出的戲曲“傳統”,正是其劇種的核心價值所在,是作為非遺的文化屬性所在。
要為稀有劇種搭建高層次的展示平臺和有效的傳播渠道,是本次活動帶來的重要啟發。河南有32個列入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戲劇項目的稀有劇種,它們撐起了河南省戲曲文化的半壁江山,具有典型的藝術特色和濃郁地域文化表征。但是,與豫劇、曲劇、越調等劇種相比,它們在省內觀眾的認知度上存在很大差距,更不用說對它們藝術價值的認同。雖然造成這一現象的因素有劇種藝術質量及方言等,但是長期在諸多傳播渠道中的“失語”,也是重要原因。如開封二夾弦、太康道情及信陽的花籃戲、嗨子戲等,具有久遠的演劇歷史,但僅僅局限于狹小的文化區域內為人所知,很多稀有劇種有數十年甚至從未離開其原生地,更不用說在省市級的戲曲舞臺上演出過。在各大新聞媒體的報道或學者的研究論著中,也鮮有這些稀有劇種的名字出現。應該說,此次涉及劇種最多、規模最大、場次最集中的展演對河南省稀有劇種的傳播力、影響力的提升具有重要的作用。
另一個亮點是“一劇一評”。來自省內和北京的戲曲專家與劇團的主要演職人員在演出結束后的第一時間內,針對當晚的演出情況、藝術價值、存在問題及傳統的繼承與發展等,進行學術研討。一方面是肯定各個劇種的藝術特色、文化價值,另一方面,則是為其今后的生存與傳承獻計獻策。從生存現狀來看,各個劇種有所差異,有的劇種存在傳承力量斷檔,二夾弦、地燈戲、花籃戲等演員平均年齡都在50歲以上;宛梆、太康道情等雖然具有較好的傳承與發展,國家和政府給予財政與政策扶持,但是常年的基層臺口演出,影響著藝術質量的提升,在戲曲音樂的設計和樂隊伴奏藝術及演員表演上,仍有較大的提升空間。針對這些問題,專家認為,首先各劇種要認清“我是誰”及“劇種特色”,立足傳統求發展,其次要根據自身情況,善于借鑒其他藝術手段,在增強劇種藝術特色、提升藝術水準上下功夫,使其符合時代發展的步伐與特征,為劇種長足發展夯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