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另类自拍/综合av网/69re在线观看/国产一区二区三区四区精

您所在的位置是:印象河南網 >> 新聞資訊 >> 河南 >> 瀏覽文章

聽臺灣豫劇人講述寶島臺灣的豫劇故事

2017/7/17 14:51:28 點擊數: 【字體:

聽臺灣豫劇人講述寶島臺灣的豫劇故事

《杜蘭朵》劇照 臺灣豫劇團供圖

聽臺灣豫劇人講述寶島臺灣的豫劇故事

《天問》劇照 臺灣豫劇團供圖

    核心提示

    本周,臺灣豫劇團最大規模的一次赴豫學習交流拉開帷幕,來自寶島的6位年輕演員、兩位樂師將在鄭州完成為期42天的培訓,這也是由河南省文化廳主辦、河南豫劇院承辦的海峽兩岸豫劇培訓學員最多的一次。

    多年來,在各方努力下,臺灣豫劇團與河南保持著密切聯系。在即將舉辦的第四屆中國豫劇節上,他們將演出團史上規模最大的豫莎劇《天問》。什么是“豫莎劇”?《天問》究竟是怎樣一部戲?臺灣豫劇團的現狀如何?7月13日,臺灣豫劇團演出規劃科科長鄭曜昌先生在鄭州接受了大河報記者的專訪。演出規劃科是負責劇團整年演出推廣與規劃的部門,進入臺灣豫劇團18年的鄭先生也是目前最了解臺灣豫劇現狀的人之一。

    1

    沒有專門培養豫劇演員的學校很珍惜來河南學習的機會

    大河報記者:這次來河南的學員挺多的,現在臺灣豫劇后備人才的培養情況怎么樣?

    鄭曜昌:這次是來河南學習的人最多的一次,往年一般最多只有4位學員,這次來的有6個學表演的戲校的孩子,另外還有兩位樂師。為什么來的人多了呢?我們臺灣豫劇有兩個標桿,一位是開創者張岫云老師,已經90歲了,被稱為“臺灣豫劇皇太后”;另一位是她的學生、“豫劇皇后”王海玲。但是王老師也已經65歲了,今年就要退休,豫劇人才的培養以后會越來越困難,所以我們很珍惜這樣的機會,想讓更多的人來河南學習。

    臺灣的戲曲人才其實一直在減少,也沒有專門從小培養豫劇演員的學校。前些年,我們不得不從學京劇、歌仔戲的年輕人里來找豫劇苗子,甚至只要你有興趣,就歡迎你過來學習。學京劇的轉豫劇是最快的,團里有不少演員就是這樣。學歌仔戲的次之,這一兩年蠻多學生愿意從歌仔戲轉來學豫劇,這次的6個孩子就都是歌仔戲出身。今年我們團從戲校的歌仔戲學生里面一下選出了18個孩子學豫劇,他們還有文化課,每個月到團里學習兩天。

    這一次來,我們希望他們的培訓課程跟在臺灣時產生連貫。我們今年在臺灣排的劇目是《花木蘭》,這是豫劇經典,但對學生們來講還需要學很多東西。在高雄那邊,由王海玲老師來教他們,在河南,我們希望孩子們結業的時候能夠完整地表演“劉大哥講話”那一折。很多演員的豫劇底子很欠缺,要在這么短的時間內完成目標,教起來非常費力,所以很感謝耐心教孩子們的河南戲曲老師。

    2

    一年排一臺新戲很多是跨劇種、跨文化創作

    大河報記者:將要赴北京演出的豫莎劇《天問》,聽起來應該是一個新創劇目。

    鄭曜昌:對,這部戲改編自莎士比亞的《李爾王》。所謂豫莎劇,就是豫劇與莎翁劇本的結合體,有些跨越劇種和文化。不過,我們的劇本并非生澀地從英文翻譯成中文,都經過了消化,用中國文化去詮釋莎士比亞。演完之后還會再翻譯成英文,配上英文字幕給外國人看,所以國外的莎士比亞協會都很有興趣,會問我們要碟子。

    《天問》是我們的豫莎劇三部曲之一,也是劇團的2015年度大戲,我們曾經考慮過拿傳統戲《香囊記》去北京演出,最終決定還是用《天問》。這是近年團里最成熟最大型的戲,在臺灣演出會有100多人參加,作曲張廷營和配器陳金池兩位老師來自河南,其他主創都來自臺灣。這部戲在臺灣的演出可以用轟動來形容,4場演出票房都在九成以上。

    臺灣豫劇團這些年進行過很多這樣的嘗試,我們一年會排出一臺新戲,很多都是跨劇種、跨文化創作劇目,融入了其他舞臺劇、時裝秀甚至相聲的元素。比如豫莎劇已經做了三部曲,演到了美國、英國;還有《蘭若寺》,對之前《倩女幽魂》的感情線進行了顛覆;新編豫劇《飛馬行》的造型,在古裝里糅合了時裝秀,還在服裝大賽中得過獎。

    3

    嘗試新戲之后更知道了老戲的重要性

    大河報記者:在老戲和新戲、傳統與創新之間,如何平衡?

    鄭曜昌:在進行了各種嘗試之后我們也發現,只做新戲也不行,很多人的基本功和戲曲的文化底蘊會被丟掉,演員身上的功夫也會消失。在各種探索都做過之后,反而知道了老戲的重要性。現在我們一年也必須有一臺傳統老戲。老戲可以給演員打基礎,有了這個基礎再去出新、再去發展,你才會有把握,有價值感,跟過去不會斷裂。

    比如,如果完全沒有老戲的基礎就去演《天問》,那跟外國人演的就沒什么不一樣了。所以,即使是新戲,也一定要有底蘊,否則會很像實驗劇或者話劇。而且,我們也發現,還是《對花槍》這樣的老戲會讓老觀眾流眼淚,他們就喜歡這個味道。

    大河報記者:臺灣老豫劇人帶給年輕一代的是什么?

    鄭曜昌:我接觸最多的臺灣老豫劇人是王海玲,她的表演每一次都非常投入,仔細研究劇本,體會每一個人物。有一次,她在排練時角色要大笑,笑完之后,我無意中說了一句,這好像是某某劇里的笑法。她聽了就有點難過,問,真的嗎?后來我再看她排這部戲,笑得就不一樣了,一個新的笑法出來了。她一直在琢磨,甚至會把我們這種不是演員的外行人的話吸收成為意見,我也終于明白為什么王老師可以這么厲害。所以她在臺灣非常受歡迎,她的敬業精神,對自己藝術品質的要求,特別值得我們學習。

    我剛到豫劇團的時候,也是王老師最年富力強、藝術成就最高的時候,她的很多戲可以把人看哭,但我看不到她身上有任何傲氣、耍大牌。她也一直有危機意識,把這種精神帶給了劇團所有人。她特別注重團隊精神,認為每個角色都很重要,因為人手不夠,她有時候還會去跑龍套。她今年已經到了退休年齡,但我們會特聘她回來。

    4

    很多戲演了三四場就沒有機會再演演得最多的是一部兒童豫劇

    大河報記者:劇團一年的演出情況怎樣?演得最多的是哪一部戲?

    鄭曜昌:我們每年的整出大戲在30場左右,加上小型的演出和戶外活動,約有200多場。不過比如《天問》這樣的大戲能演的次數反而不多,臺灣很多地方沒有那么大的舞臺,協調臨時演員也不方便,很多戲演了三四場就沒有機會再演。

    但是你知道,一出戲最好的狀態可能并不在前三場,所以很多傳統戲經過一再地展演才能打磨出來。我們很羨慕咱們這里很多戲可以演幾百場,到處走,到處演,去實踐然后再修改,臺灣這樣的戲實在太少。所以我覺得,如果想要讓一出戲演得更多,最好控制它的規模。

    我們劇團最近這些年演得最多的,很多人想不到,其實是一部兒童豫劇《錢要搬家啦》,2004年排的。我們已經演到演員可以在舞臺上有臨時發揮,甚至可以植入廣告。它的創作河南的藝術家也有參與,聲腔設計是三門峽的許寶勛先生。

    這部戲已經演了約40場,2015年還進行了一次創意復排。它講的是一個守財奴老太太和她揮霍無度的兒子的故事,所有的錢幣、金幣、美鈔、舊鈔票都由人穿著道具來演,刷卡、花錢這些動作的表現非常幽默,小朋友還有機會上臺互動,所以這部戲很受歡迎,也很有教育意義。我雖然不是戲曲專業,也參與了這部戲的創意,就是我們在飯桌上聊怎樣省錢怎樣摳門,突然來的靈感。

    5

    演出上座率在七成以上觀眾以年輕人為主

    大河報記者:臺灣豫劇團的票房怎么樣?

    鄭曜昌:劇團每年的經費預算約在1200萬新臺幣(約合260多萬人民幣)左右,政府支持一半,剩下600萬新臺幣必須要靠賣票獲得。去年差了一點沒有完成,今年的預期收入已經接近700萬,可以暫時放下心來。不過,我們沒有可以樂觀的資本,我們對劇團的前景始終是擔憂的,每個人都兢兢業業,永遠怕做得不夠好。

    在臺灣看一場豫劇,最高票價可以到2500新臺幣(約合550多元人民幣),便宜的約400新臺幣。上座率都在七成以上,也有一些全滿的,比如由王海玲主演的《劉姥姥》,這部戲2014年也來過鄭州。今年我們排了一部豫劇小天后蕭揚玲的青春版《杜蘭朵》,這是舊作新編,3月份劇本還沒有修改好,僅靠網上宣傳票已經全部賣光。

    我們也積攢了一些經驗,比如提前半年就開始賣票,在每場戲演出時就來宣傳下一部戲,觀眾看完這場馬上買下一場戲票的概率很高。每一部戲我們會第一時間通過網絡把定妝照、相關視頻放在網上宣傳,告訴大家這是一部什么戲,之后一點一點加溫,適時開放粉絲來看排練,每一次都會形成宣傳的一次契機。

    大河報記者:看戲的年輕觀眾多嗎?

    鄭曜昌:比較欣慰的是,我們劇團的觀眾老年人只有兩三成,其他都是年輕人,有很多90后、00后,劇場秩序也非常好。原因應該有很多,除了在新戲上的嘗試,我們從十多年前就開始做社區教育推廣;豫劇也在跟皮影戲、電視木偶、傀儡戲嘗試結合;我們也在從校園抓起,兒童豫劇體驗營已經做了13年,就是利用暑假期間帶著學生們體驗戲曲,這些人將來肯定是豫劇的“鐵粉”。

 

責任編輯:M005文章來源:大河報
0
相關信息
精彩展示
評論區
友情鏈接 商都網 中國網河南頻道 印象河南網 新華網河南頻道 河南豫劇網 河南省書畫網 中國越調網 中國古曲網 博雅特產網 福客網 中國戲劇網 中國土特產網 河南自駕旅游網 中華姓氏網 中國旅游網 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網 族譜錄 文化遺產網 梨園網 河洛大鼓網 剪紙皮影網 中國國家藝術網